车辆外地违章怎么处理
2332023-3-8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曹媛媛 深圳报道
中国谷神星1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其中深圳制造两颗卫星。
北京时间1月9日13时04分,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科技一号卫星、天启星座13星、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1/02星、南通中学卫星5颗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圆满成功。
记者从深圳魔方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魔方卫星)了解到,包括由魔方卫星承担的西永微电园1号星(天目1号气象星座01星)和西永微电园2号星(天目1号气象星座02星)。
魔方卫星说:双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GNSS大气掩星,北斗/GNSS电离层掩星和北斗/GNSS-R商业化综合探测技术应用序幕正式拉开。”
魔方卫星成立于2018年,总部设在深圳,致力于开发高性能、短周期的核心单机、全星产品,打造高性能遥感卫星星座,最终实现遥感数据的商业应用。魔方卫星在2021年获得A轮融资。
自2015年以来,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17年至2024年的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预计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23382亿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谷神星一号遥五运载火箭 (动图来源:魔方卫星)
广泛应用于气象学等领域据魔方卫星相关负责人介绍,发射的两颗卫星是星座系统的第一颗双星,由魔方卫星开发,卫星采用高集成集成共形设计,先进的工业自动化、批量生产模式,具有成本低、响应快、性能高、调度方便等优点,可灵活进行自主故障检测和软件升级重建。
北斗/GNSS掩星探测和北斗/GNSS-R探测是天基北斗/GNSS遥感应用的主要方向。北斗/GNSS掩星探测为天基临边折射信号遥感,利用北斗/GNSS大气和电离层不同媒介中信号传输速度不同的折射现象,分析解决折射信号,最终获得大气折射率、温度、湿度、气压数据和电离层电子密度。
北斗/GNSS-R探测是天基北斗/GNSS北斗//GNSS不同垫面反射信号的不同反射波特征,分析其反射信号,从而获得地球表面参数信息。
北斗/GNSS-R探测是天基北斗/GNSS北斗//GNSS反射信号在不同垫层表面的不同反射波特征,分析其反射信号,从而获得地球表面参数信息。这两种探测数据在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学、气候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据悉,该项目未来将规划建设由高、低倾角子星座组成的北斗/,覆盖全球、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GNSS 实现全球全天候海洋、大气层、电离层的立体化、一体化星座系统遥感探测。
实现卫星产品批量生产天目一号气象星座01/02星也是魔方卫星电源系统自动化生产线在商业卫星批量生产中的正式应用。据报道,2019年,魔方卫星在重庆岐江设立子公司重庆开拓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卫星核心部件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卫星产品的批量生产。
魔方卫星科普运营经理牛静告诉记者,目前,魔方卫星有商业卫星批量生产的基础,可以实现低成本、快速响应、高质量一致的卫星生产。”
低成本批量生产卫星有什么意义?牛静说,随着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商业航天企业正从最初的探索阶段进入商业发展时期,一些商业和商业模式逐渐形成,商业星座开始正式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卫星生产非常有必要实现批量生产,达到小批量、高质量、短交付周期、低成本的状态。”
早在2021年,由航天科工二院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就下线了。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官网介绍,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后,小卫星生产效率将提高40%以上,单星场地面积需求将减少70%以上,单星生产周期将缩短80%以上,人员生产效率将提高10倍以上。
卫星生产需要资金、税收、人才等支持空天技术也是深圳未来大力发展的产业之一。2022年,深圳市发布了《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未来产业的意见》 战新产业集群规划的八大未来产业之一。
2021年5月,深圳市发改委牵头发布了《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以下简称《工作意见》)
牛静说:卫星制造业具有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卫星生产投资设备多、资金需求大等特点。需要对生产场所、税收政策和配套人才住房的支持。”
解决资金问题。深圳目前按照一集群一基金的思路公布了20 8第一批产业基金选择公告,为社会选择投资能力优秀、产业资源丰富的优质基金管理机构。其中,根据第22届中国股权投资年度论坛的官方公告,第三批基金计划于2023年12月31日前开始公开选择,并将为空天技术设立空天技术产业基金。
缓解生产现场短缺。2022年11月16日,深圳2022年 8工业2000万平方米的工业上楼工厂空间签约仪式将根据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的进度,连续五年向社会提供工业上楼的优质低成本工业空间。深圳表示,工业上楼空间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20平方公里)。
1月6日,深圳首个空天技术产业园正式启动。据报道,天空技术产业园已储备16家企业,同时推广星芯片和模块、太阳能光伏、卫星负荷和应用、星座网络计算平台、天空技术检测、产业基金等重大项目,预计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初步形成基础研究、研发设计、制造、综合应用、平台服务完整链。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