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扭了怎么办?
2162023-3-6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劝刘备先取荆、益,待机进取中原。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夺取益州,南抚夷越
隆中对
魏晋 · 陈寿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平心而论,三分天下确实是一个高招。但是孔明在处理荆州的问题上确实有些不妥。记得在火烧赤壁前,庞统去向曹公献连环时曾说孔明想依荆州实现三分天下之大业并不实际,荆州虽为水路要津,但是必为兵家必争之地,即使曹公不夺,孙权也会来抢。我觉得这是庞统去曹营所说得唯一真话。
我的观点是孔明应在取得西川后应将荆州兵粮调回西川,并将荆州给与东吴。为什么呢?孔明在茅庐时曾对刘备时曾说即使取得两川之后,还要联吴抗曹。说明东吴必须是盟友,不能是敌人才能完成抗曹大业。孔明清楚地意识到光靠蜀国自己的能力并不能打败曹魏。所以,这和他与刘备所说的要对曹魏进行“钳式”进攻(同时从汉中和荆州进攻)并不能实现。因为赤壁之战后的吴蜀联盟已支离破碎,吴一心只想要回荆州,不论在谁的手里,他都要夺回来。荆州的战略意义对东吴来说可以说是比其他两方都重要。东吴是靠水军吃饭的,东吴若让荆州归于他人,长江天险将不复存在。
孔明在气死周瑜后,更加深了矛盾,此时我觉得双方应该共同缓和矛盾才行。在这方面,东吴作得就很好,若非鲁肃、诸葛瑾从中斡旋,吴侯可能早起大兵来攻荆州了。到那时,刘备就不能去取西川了,只能和孔明应付东吴了。其实,无论是刘备还是孔明都意识到了并不是相当出意料的那么完美,荆州可能会出事。最失败的是,他们没有马上让出荆州,缓和一触即发的战事,而是让关羽继续以强硬的姿态面对东吴。这样发展下去,荆州丢失是迟早的事,就是换来孔明也难守得住,就算识破了吕子明的偷渡,也不能忍受以后东吴频繁的进攻。这使得司马懿的计谋得逞。不仅丢了荆州,也损失了关羽这位蜀汉的大将。可以说是,赔了土地又折将。
接下来就是刘备的东征,不仅损失了黄忠、张飞以及许多荆州的老部下还有近75万的军队。致使孔明仰天长叹,蜀汉气数尽矣!最后还是靠邓芝那张嘴换回了蜀吴和睦,真是得不偿失阿!
倘若,当时撤回荆州兵粮,派少许兵力守住靠荆州的要塞以防备东吴的贪婪,兵力集中在汉中或先平南蛮,而后伺机与东吴配合伐魏大事可成。如果真那样,光蜀汉可起近百万大兵(五虎上将都在呀)东吴在起个70多万兵力曹魏可能就提前告别历史了。
有人会问,到那时,吴会不会和你一起伐魏,会不会主动解除吴蜀联盟的关系?我认为不会,因为孙权也是一个战略家,他知道只有与蜀联盟才有可能对付曹操。否则,他就不会同意邓芝的观点与蜀和好。
所以,荆州的丢失以及后来的起兵伐吴导致了蜀汉的急剧衰落,为以后的覆灭埋下了祸根。我认为,孔明对大局的判断还欠考虑。魏延曾对孔明和司马懿作过比较。他认为孔明虽多小胜,却不能积累大胜,仲达虽屡败于孔明,但是每次都能取得大胜。(是指屡次北伐都不能成功)
说白了,就是不能很好的利用自己的优势。蜀国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理应养精蓄锐,伺机出兵伐魏。当初,刘邦就是靠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蜀地发家的。要是孔明、刘备学到高祖的真谛历史就很有可能会改写。到了最后,孔明为了报知遇之恩不得不在许多大臣的反对下不停的伐魏,以至于到了姜维时,形成了恶性循环,蜀国国力一降再降终导致灭亡。
与其形成对比的就是司马懿。我在三国历史里很佩服他。他的智谋虽不及孔明,但他对大局的判断丝毫不输于孔明,他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他认识到,魏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国力强盛,人多粮足。但是急于进攻任何一国都不会有好的下场很可能被包夹。所以,他的战略以耗为主。待敌疲惫不堪时,遣一上将讨伐即可。历史证明,它是对的,邓艾的灭蜀充分证明了一点,这和袭取荆州极为相似。这说明,司马知道灭蜀吴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使命,是要靠整个xx的力量和正确的战略、用人才能完成的。而孔明却把收复中原完全当成自己的使命,在平南后急于数次北伐终不成功,郁郁而死。此后的姜维于孔明多有类似。终导致三国鼎立的格局被打破。
历史就是这么巧合,蜀汉真是成也荆州,败也荆州呀!
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若有不妥,还请各位指正!!多谢!!
关于隆中对诸葛亮是如何三分天下的和从隆中对策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