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的书法美在哪里

人逝花落空2023-09-11 02:28:54我要评论

陈振濂的书法美在哪里,第1张

外行 我看现代写书法的华人德 李刚田 储云 曹宝麟 陈振濂 王王 何应辉 黄敦 刘正成 尉天池写的字不咋样啊

建议你看一看余秋雨写的《笔墨祭》(《文化苦旅》中有这篇文章),一切就明白了。(我是练书法的,其实我也和你有一样的感受!不过在现代人中,他们算写得好的了!)

选段: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我听过当代几位大科学家的演讲,他们写在黑板上的中文字实在很不象样,但丝毫没有改变人们对他们的尊敬。如果他们在微积分算式边上写出了几行优雅流丽的粉笔行书,反而会使人们惊讶,甚至感到不协调。当代许多著名人物用毛笔写下的各种题词,恕我不敬,从书法角度看也大多功力不济,但不会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鄙弃。这种情景,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里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信号系统和生命信号系统。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

理论家陈振濂的书法作品欣赏

陈振濂,,男,汉族,号颐斋,1956年2月生于上海,浙江鄞县人。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师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获书法学硕士学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陈振濂,诗文书画印俱佳,但在书法创作上的成就并不大。常以他那颇具创造力的行书示人,不断重复自己。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书法理论知识,可以说是著作等身,涉及书法历史、书法美学、篆刻甚至诗词绘画。陈振濂先生在30年前,刮起“陈振濂旋风”,倡导“学院派书法”,为书法作品拼贴风的始作俑者。

艺术与美 | 阅读《书法美学》,领略一字千金的魅力所在!

艺术与美  推荐编辑: 四为堂主人

推荐理由:“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本文介绍了一本很有学习价值的好书,介绍赏析书法美的诀窍,唤起理解书法美的价值,角度新颖,观点独特,值得大力推荐!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写字和书法的实用性已经大大降低,就像写作的朋友们,90%以上都是用电脑或手机写作的吧,书法基本上处于被抛弃的边缘!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书法作品的价值却越炒越高,唐宋八大家曾巩的《局事帖》,被2.07亿元的天价拍卖,要知道这个小手札仅仅124字,相当于每字值167万元,何止是一字千金!

这些好歹是书法名家的大作,而中国书法拍卖单字最高纪录就有点离谱了,宋代普通人临摹的王羲之《平安帖》,41个字被拍出3亿元,平均每字值750万元。只能说书法作品的市场价格,没有最惊心,只有更动魄!

这就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书法的价值了,成为艺术品的书法价值堪比黄金,然而普通人却很难看得明白,全是墨色线条的字体,究竟美在哪里呢?有没有可以让普通人能够明白的书法欣赏秘诀?

现在就给大家分享一本书,当代著名书法家陈振濂的《书法美学》,专门讲书法美学方面的问题,本书特色鲜明、见解独到而又相当有深度的,称得上是欣赏书法的独门武器!

作者陈振濂,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评论家,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书法、篆刻、中国画等,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绝对的权威人士!

陈振濂认为,书法的美,根源上来自汉字独特的方块结构与书写方式,在《书法美学》里,作者把书法美学总结为书法的空间特点和时间特点,分出三个层次,从以下三个层面欣赏书法美:

第一个层次,材料美,这是书法美的物质起点。

书法的材料就是“文房四宝”,最主要的当然是纸和墨,专用的渗化的宣纸可以灵敏地表现出线条的浓淡、轻重、粗细,用来展现书法最基础的美。同时高级的宣纸保存时间极长,完美的保存书法涵盖的历史信息。

书法的装裱是另一种材料美。精美的装裱,构成了书法审美丰富的层次和独特的视角,使人们在其中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

第二个层次,线条美,这是书法美的形式起点。

线条美是书法美感的中间层,也是书法美的核心。书法直观上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效果的好坏,要看书法的线条是否有立体感、力量感和节奏感!

立体感来自于书写工具,毛笔很软,而宣纸快速把水和墨渗开,所以下笔轻重不同,显示出来的线条是完全不同的,看上去会觉得是有“厚度”的!

力量感来源于写字用力的传导过程,力量感的关键在运动过程,在各个环节中的处理,轻重,大小构成书法的美感。

节奏感来自于书法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缓急、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交替变化!

第三个层次,意境美,这是书法美的精神起点。

意境美是拔高了的形而上的层次。陈振濂认为诗词有诗词的意境,绘画有绘画的意境,书法的意境包括创作者的神采、作品的韵趣和欣赏者的诗情!

创作者的神采就是书法家写字的时候,流露出的个性和表达的精神;作品的韵趣,比较明显的是草书的特点,草书挥洒自如,狂放不羁,更容易抒发个性;欣赏者的诗情,主要来自于书法的线条美,引发的抽象联想,勾起的情绪!

在掌握了书法美的三种境界的基础上,作者陈振濂在《书法美学》中,给出了五条可操作性的欣赏书法策略:

作为创作结果的书法是相对静止不动的,而作者的创作则是个起伏的过程,因此欣赏书法时,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气息,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这样才能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欣赏书法时,展开充分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从抽象的线条出发,想象出活生生的具体形象,使书法形象具体化。

在实际书法线条的基础上,延伸出虽然不存在,但可以补充完整的虚拟线条,领略书法线条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相连,形成连缀;书法的整体效果,还能看到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等节奏感!

书法作品是写在平面上的,但欣赏时应该从它的线条、结构上感受立体感。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经和书法家蔡襄开玩笑,说蔡襄的字就好像是在很湍急的河流中撑船,用尽了力气还是没有离开原地,这个就有很强的立体感!

越是高超的艺术品,越有朦胧的想象空间。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力,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对于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

《书法美学》全书笔调诙谐,文风流畅,不管是专业的书法从业者;亦或是一般的书法爱好者;甚至首次接触书法的普通小白,通过阅读本书,都可以对书法美的存在价值及其拥有的文化含义有个全面的认识!

五百字的以上的书法作文,急,早上九点半前要,过期做废,,,写的好会追加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它特殊的意义。如果说中国画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自然哲学的意味,讲求与自然的深化融合,其画面往往表现为一种音乐化的灵空境界,那么书法与之完全相通,而且表现得更加突出。因为书法不像绘画那样拥有众多的物象可资描绘,其创作对象更为单纯—只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十分净化的线条。正如老子所说的“大象无形”,因为书法较其它艺术样式更为抽象、更为纯粹。书法兼备了具象和抽象两种表现功能,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音乐之和谐,它以抽象的线条作为艺术材料表现和传达出各种形体、情感和气势,形成独特的审美风貌。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有着生命的活力和感染力。这种点画线条不是板滞的,而是灵动的。它脱离开了具体的事物图景,却能表现出宇宙的动力和生命的力量。中国书法的线条依于笔,在乎道,通于神,达乎气。 《易·系辞上》日:“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国的哲人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元气分为阴阳二气,即“道原于一而成于二”。

书法美的形式,表现在点画、结构、行气、章法等多个方面,究其核心,则以书法的点画,亦即线条为主。

那末,怎么样的线条才能称得上美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线条的立体感 书法线条的立体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在这一方面,古人曾在实践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的探索,最后终至被他们找到了人们所一致公认的用笔规则,那就是所说的“中锋”了。宋代米芾说:“得笔(得中锋的用笔效果),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其中所说的“圆”,指的就是线条的立体感。

②线条的力感 一般来说,线条的力感有多种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大致有:一是线条圆满厚实的中锋用笔,二是提按顿挫,逆涩行笔,三是线条中揉入适量苍劲枯老的、着纸力行的枯渴笔,四是线条与线条之间的精确组合所形成的稳定重实感。

③线条的情感 线条的情感是字的情感的重要基础之一。一般来说,这和作者书写时的心情有关。一个人在高兴时,由于心情舒畅,所以笔下常常流美,一个人在拂逆时,由于心情沉重,故而下笔常多重实。此外,急躁的人落笔匆忙,恬淡的人笔底虚灵,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④线条的节奏感 孙过庭《书谱》中说:“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粗细一致而没有节奏的线条是不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所谓抑扬顿挫,提按起伏,虽然没有声响,但却具有音乐的旋律,这就是书法何以能够感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⑤线条的呼应 字形是由线条组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具体的“点画”组成的。古人非常重视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起笔为“呼”,应笔为“应”,或一笔之中,应上而呼下,顾盼生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字血脉流贯,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示人以生命感。否则字内的每一点画各自为政,互不相关,就会使整个字形涣散而组织不起来,哪还谈得上什么艺术呢?

综上五条,是书法艺术线条美的关键所在,此外还可举出一些,如“侧笔取妍”之类,这里就不多谈了。

关于书法欣赏的具体途径,陈振濂在《书法欣赏的具体途径》一文中说有五个具体途径:从静止到运动、从抽象到具体、从原形到延伸、从平面到立体、从明确到朦胧。

①从静止到运动 书法提供给观众的是既成的点画结构,它是静止不动的。欣赏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必须把静的点画还原成动的过程,从而探索书法家创作时感情的起伏、笔法技巧的变化乃至他们的心理依据。宋代书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谈到:“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静止的点画变得振动起来,在观赏之时还能同步地体察到前代作者挥笔作书的推理过程,这确实充分显示了书法艺术的时间性在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②从具体到抽象 抽象的书法结构和点画,在欣赏活动中,离不开欣赏者的联想和补充。有意识地在某些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与形象上进行类比,也是欣赏者喜欢采用的一种方法,尽管这种类比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它符合视觉欣赏的特点。这表明,书法的抽象绝不是没有形象,相反,正因为书法所提供的抽象具有高度概括性,它才能为欣赏者提供广泛的想象余地。

③从原形至延伸 线条的运动感,线条的引起联想,其实都离不开这种“势”的延伸。“企鸟峙,志在飞;猛兽骇,意在驰”,是一种动势很强的比喻。但实际的线条是没有这种飞、驰的表现力的。只有通过欣赏者的联想和对线条的延伸,才会寻找出欲飞欲驰的预示,并把这种欲飞欲驰进一步与“企鸟峙”、“猛兽骇”等鲜明的形象挂起钩来,构成艺术的美感。可见,对线条结构的势的延伸的理解,实际上是书对法这种既抽象,又固定的结构法则的独特艺术门类在进行欣赏时必须具有的一个重要方面。

④从平面到立体 从历来书法家的追求看,他们也把立体感当作主要目标,并在书法的技巧法则中积累了一整套经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在笔画上如此强调立体感,那末对结构的立体效果也不会太忽视。有人曾认为书法的结构中也具有明显的三度空间效果,如枯、湿笔的穿插,前一笔枯,相迭的后一笔湿,这枯笔在视觉上显然离观众远,温笔则近,其余浓、淡、粗、细的穿插也可如是观,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框架。作为欣赏者,如果忽略了这一部分美的品味,岂非可惜之至?

⑤从明确到朦胧 朦胧美在书法审美上的功能是巨大的,这与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有关。抽象的书法在被欣赏时,人们很难用具体的形象去进行衡量比较,只能在抽象的形式上进行想象和补充,并与创作者达到心理上的默契与共鸣。这种想象有相当自由广阔的驰骋天地,朦胧美感正是这种想象驰骋较好的媒介。所谓“大味必淡”。淡正是朦朦胧胧的。老子称之为最高境界,那么,书法艺术欣赏中作为“大”的最高境界,也应努力在把握这个淡字(准确地说是虚)上做文章。若不然,对于书法中像颜真卿《祭侄稿》、陆机《平复帖》、杨凝式《神仙起居帖》、李白《上阳台帖》之类的书法杰作中混浊苍茫的境界,就难以会心品味了。

线条是书法的基础、灵魂,是书法赖以延续生命的重要媒介,也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精神、气质和学养得以流露的媒介。汉隶的出现是书法艺术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没有一种书体的表现力能与它相抗衡。当然,更为直接的则是在于汉隶的主要贡献——解放线条,它对于我们研究线条美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在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首先被欣赏者感觉到的也是线条,所以它也是欣赏者沟通书家的桥梁。通过线条,欣赏者可以获得精神上美的享受,心灵上的慰藉、净化和震撼。中国书法的毛笔工具为线条美的高层次塑造提供了极理想的支持。欣赏者可以把线条作为审美对象,从视觉上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书法家们也把线条看成其作品的一种生命象征。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中,有过这样的一段论述:“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逆,可谓美矣”。在这里,“筋”、“骨”、“血”、“肉”四者,都是针对书法线条而言。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生命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书法线条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量感

这里所谈的力量感,是书法中的一种巧力,是掌、指、腕、臂在人的意识协调和控制下且融合了书写者审美观念、书写经验的自然运动。中国书法一贯强调笔力,卫夫人的《笔阵图》有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东汉蔡邕则在《九势》中指出:“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就是线条美的形式感觉。一般而言,下笔有力,线条就美,就有丰富的肌肤内涵。“在技巧之力中仍然有明和暗的对比关系:线条头尾顿挫转折者是谓‘明’,线条中截平稳运动的貌不惊人的力是谓‘暗’”。这段话指出了线条力度美的真正所在。富有力度的书法艺术作品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使观赏者在这种凝固而静止的字形中领略到生命的风采、心灵的律动。如果笔力弱薄,书法美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二)立体感

对于书法这一平面的艺术形式而言,立体感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因为线条本身是平面化的存在,根本不可能符合三维空间的物理标准。但是一副书法作品如果缺乏立体感,线条就单薄乏味,不耐看。真正的立体感应是沉着、浑厚的并能让人感受到线条中蕴藏的丰富信息。简要地说,书法所强调的立体感是一种抽象地经过提炼的空间。在创作具体的书法作品中,又因书体不同以及书者的审美趣味各异而自具形态。强调线条要具有立体感,当然与中国人的传统精神有密切的关系。任何一种审美意识都离不开社会内容的制约,书法自也不例外。如女书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指出:“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这段话的推理公式是:书法——用笔为先;用笔——中锋居重;线条——要有立体感才美。

从书法美的角度来看,中锋技巧是绝对的。而侧锋技巧是相对的,它无法独立运用,只能与中锋互相交替补充。而且不能处于主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法讲求笔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线条美,而线条美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立体感要强,要有厚度。我们可以改造用笔的方法,但却无法跨过这个终极的书法美的目标。它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而实质上是一个美的问题。

(三)节奏感

我们从书法作品的节奏感里可发现一种活力,然后在活力里面体验到了生命的价值。节奏的原则就是对比的交叉。落实在书法形式上,则是空白与墨迹之比,空白大小之比,空白形状之比,墨迹点线之比,乃至墨迹粗细、干湿、方圆、转折之比。大凡构成一种对比,都含有节奏的元素。“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便是节奏之本。线条在构成过程中笔的运动特征——松紧、轻重、快慢,就是线条节奏的具体内容。种种运动的性质和种类也有不同,不管是何种性质的节奏,都是对比着而存在。毛笔书法能够表现出很多书法家的个性。每位书家生命的活力都体现了线条节奏感的审美价值。如:空间节奏、用笔起伏节奏、空白节奏、方向节奏等。

节奏的原则相对于力量感、立体感的原则而言,似乎显得较为简单。因为对力度和线条的厚度,我们都能从一个实际的起点出发,在外观形态上对此作深层次的描述。但对于节奏而言,可视的形态比比皆是,不可视的深层内容又不仅仅是书法方面的内容,还牵涉到生理、心理方面的问题。立体感、力量感与节奏感基本上囊括了线条审美意识的全部内容。不仅如此,即便是在书法的运笔技巧方面,“三感”的存在也已经包括了技巧的全部空间内容。

力量感的构成是依靠提、按、顿、挫、转、折、方、圆,强调的是一种用笔的起伏——上下运动;立体感的构成,则依靠中锋为主的用笔,而笔法则落实到线条美的具体范围,追求的不只是在平的纸面上画出线,而是要塑造出立体效果;节奏感的构成是依靠速度的控制、断续连贯、轻重徐疾,有个推移过程,因此具有时间属性。立体感与力量感,平面运动与上下运动,构成了立体的动作空间,再加上一个节奏感,又构成了时空对比,三者互相交叉,相互渗透,形成了书法技巧的最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陈振濂:如何评价书法的好坏

一,看风格,书与内容是否一致。

二、看章法,整体气势是否连贯。

三、看机构是否合理,结体是否适当。

四、看用笔。等等

陈振濂的书法美在哪里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陈振濂书法美学、陈振濂的书法美在哪里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