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轮胎生产日期多久
1942023-9-4
军事史上,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就是典型的一场。在这场战争中,东晋用8万兵力,大破前秦112万外族入侵入大军。战争的具体情况,是要费一番笔墨来梳理的。
这场战役发生于公元383年。若说背景,早在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后,当时中国呈现南北方对峙的局面。在南方是司马睿重建的东晋。在北方,则各少数民族纷纷起兵建立政权,朝代更迭太频繁,史称十六国。各国为争权夺利而混战,直到357年前秦苻坚称大秦,先后灭各国,最终统一北方,史称前秦。
秦王苻坚积极准备进兵南方,想消灭东晋王朝。当时,东晋有8万北府兵,面对的是前秦112万军队。公元383年,前秦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淝水之战爆发了。当时的苻坚,是很骄傲的姿态,他很狂放地说过“投鞭可以断流,何愁东晋不灭?"的话语。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就是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后来,谢安之弟谢石,被任命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谢家军率领"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派大将胡彬率领水军5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苻坚一到寿阳,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不但没有劝降,反向谢石提供了秦军内情。这个情报很重要,他说秦军虽有百万之众,但还在进军中,若兵力集中晋军将难以抵御。应趁秦军没能全部抵达时,迅速发动进攻,只要击败先锋,锐气可挫,就可能取胜。谢石听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作战方针,决定主动出击。
于是,东晋方先以精兵五千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歼敌一万五千余人。大捷之后极大鼓舞了晋军士气。晋军乘胜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当时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里很吃惊。他又看见淝水东边的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伏兵,后世的成语"草木皆兵"就来源于此。
谢玄为速战速决,派人对苻坚说隔水作战不方便,请秦军稍后退,让晋军渡过河后再与秦军决一胜负。苻坚企图乘晋军渡河至一半时突袭,便同意前秦军队后撤。可是前秦军队摆得太太长,士兵不明白后撤的意图,以为前锋被打败,顿时大乱,而且一溃千里。
最后秦兵人马相踏,满山遍野尽是尸体。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洛阳,后来仅剩10余万人。淝水之战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以稳定,而且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的社会经济的恢复提供有利条件。
东晋时期的谢家军。其著名的战役便是谢家军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此次战役中东晋主要指挥官:谢安
东晋主要将领:谢玄、谢石、谢琰、桓冲、桓伊。
关于谢家军是哪个朝代和谢军是哪一年出生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