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耳狗送信是哪个朝代

青衫烟雨2023-09-16 21:08:37我要评论

黄耳狗送信是哪个朝代,第1张

古代信息传递故事

【风筝通信】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黄耳传书】据《晋书·陆机传》载: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甚受主人喜爱。陆机久寓京师洛阳,十分想念江南的家乡,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陆机大为惊诧,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后来,黄耳就经常在南北两地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成了狗信使。

【通信塔】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信号旗】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旗语】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舫海信号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状各异: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颜色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这三个故事分别讲述了哪些事?

古人传递信息的三个故事是:鸿雁传书,青鸟传书,黄耳传书。

关于通信,古代流传着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传说,其中最有名的是“鸿雁传书”的典故。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见到了汉使者,告诉苏武并没有死,并让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书,上面说苏武在一大泽中。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归汉朝。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是: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由于这些故事的流传并成为千古佳话,因此,鸿雁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青鸟传书”的神话。据说西方女神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写信,而传书的使者是一只青鸟。它把信一直送到汉宫承华殿前。从此,青鸟也成为通信使者的另一代称。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后两句就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希望与亲人通信和见面的心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还有一个“鲤鱼传书”的故事,也发生在汉朝。有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写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意思是说,有远方来客,送给诗人一对鲤鱼,叫儿子剖开鲤鱼烹食,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书信上讲的是劝对方多加餐饭,同时作者也表达了长久思念之情。这就是“鲤鱼传书”的典故。其实,这故事的源流还更久远。早在商朝末年,当姜太公在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条鲤鱼,鱼肚里有一封信,信中预告他以后将被封在某地。后来他辅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此外,古代还有过家犬传递书信的记载,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黄耳传书”。

据《晋书·陆机传》载: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甚受主人喜爱。陆机久寓京师洛阳,十分想念江南的家乡,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陆机大为惊诧,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后来,黄耳就经常在南北两地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成了狗信使。

黄耳狗送信的典故

据传晋朝名士陆机(就是东吴陆逊的孙子)在洛阳做官时,曾让自家的黄耳狗送信至家乡华亭(今上海淞江),信不但送到,家人居然还修书让黄耳狗带回。此典故不但见之于正史“晋书”,至今洛阳还有那狗的坟墓——黄耳冢。正史也好、笑谈也罢,总是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也许“黄耳狗送信”和“鱼寄尺素”,“鸿雁传书”一样,都不过是“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的时代,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不过令人费解的是,“鸿雁传书”和“鱼寄尺素”的典故常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引用,而黄耳狗送信却很少被人提及。只是苏东坡在写自己的乌嘴狗时曾有一句“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苏东坡想攀高亲,硬把自己的黑嘴狗说成是晋朝黄耳狗的后代,我对此很有些愤愤不平,看看坐在旁边的汉堡,我想它才是正宗的黄耳狗后裔。只是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再也无需“汉堡”为我们传递信息了。

黄耳传书文言文翻译

黄耳传书选自《晋书·陆机传》,下面我收集了黄耳传书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

黄耳传书文言文翻译

晋朝的(诗人)陆机,养了一只(汤宗元种)狗,叫“黄耳”。陆机在京城(洛阳)当官,好久没(收)到家里(寄来)的信,担心家发生了什么事。一天,(陆机)开玩笑地对(他的)狗说:“你能带书信跑(回家乡)取消息(回来)吗?”狗很开心,摇摆(它的)尾巴。陆机立即写了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狗经过专门给马车通行的道路,日夜不休息(赶路)。家人看到(陆机的)信,又回信给陆机。狗立即上路,(一路上)翻山越岭,直奔京城。(家乡和洛阳)之间(相隔)几千里远,人走路来回需五十天,而狗(只用了)二十多天。后来狗死了,陆机(在家乡)埋葬了它,取碑文名为“黄耳冢”。

【原文】

晋之陆机,畜一犬,曰“黄耳”。机官京师,久无家信,疑有不测。一日,戏语犬曰:“汝能携书驰取消息否?”犬喜,摇尾。机遂作书,盛以竹筒,系犬颈。犬经驿路,昼夜不息。家人见书,又反书陆机。犬即上路,越岭翻山,驰往京师。其间千里之遥,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后犬死,机葬之,名之曰“黄耳冢”。

【文言常识】

旬。10天为“旬”,或称“一旬”。上文说“二旬”即20天,“五旬”即50天。所谓“上旬”、“中旬”、“下旬”,是把一个月分为三个阶段:前十天为“上旬”,中间十天为“中旬”,后十天为“下旬”。十岁也称“一旬”,“六旬老人”、“七旬老人”等说法,意为60岁的老人、70岁的老人。

【文化常识】

驿路。 驿路又称驿道。它是我国古代的交通大道,犹如现代的'公路——当然路面比现代的公路差多了。在驿路上每隔一段距离——比如或50里,或100里,设一个站头,叫“驿”。在驿站上备有马,叫“驿马”;备有马车,叫“驿马”。官府如有紧急公文要传送,或追捕要犯,送信的或缉拿的可利用驿马或驿车一站一站调换,迅速前进。

   【注释】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亦作“黄犬书”、“黄犬寄书”、“黄犬传书”。

黄耳:犬名。

书:书信。

官:做官。

名:命名。

驰:奔跑。

反书:回信。反:同“返”,返回。

息:停止。

余:多。

畜:养。

京师:京城。

疑:怀疑。

戏:戏弄。

语:对……说。

不测:没有意料到的(事情)。

携:携带。

盛:放。

系:绑。

即:马上,立刻。

冢:碑墓。

久:时间长。

取:取得。

名之曰:取名为。

驿:古代通行驿车的大路。

【成语释义】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亦作“黄犬书”、“黄犬寄书”、“黄犬传书”。

黄耳狗送信是哪个朝代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黄耳狗送信的典故、黄耳狗送信是哪个朝代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