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原理是什么

青衫烟雨2023-09-25 17:09:20我要评论

水泥原理是什么,第1张

水泥的原理

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成浆体,能在空气中硬化或者在水中更好的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

早期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

扩展资料

水泥速凝是指水泥的一种不正常的早期固化或过早变硬现象。高温使得石膏中结晶水脱水,变成浆状体,从而失去调节凝结时间的能力。

假凝现象与很多因素有关,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水泥粉磨时磨内温度较高,使二水石膏脱水成半水石膏的缘故。当水泥拌水后,半水石膏迅速与水反应为二水石膏,形成针状结晶网状结构,从而引起浆体固化。

另外,某些含碱较高的水泥,硫酸钾与二水石膏生成钾石膏迅速长大,也会造成假凝。假凝与快凝不同,前者放热量甚微,且经剧烈搅拌后浆体可恢复塑性,并达到正常凝结,对强度无不利影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水泥 (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

水泥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特点:

1、水分蒸发:

自由水分随物料温度而逐渐蒸发,当温度升高至100~150℃时,生料中自由水分全部被排除。

湿法生产中,料浆可达32~40%,故此干燥过程对产量、质量及热耗影响极大。

2、粘土质原料脱水:

生料温度升至450℃时,高岭土脱去化学结合水。

在900°~950℃时,无定形物质又转变为晶体,同时放出热量。

3、碳酸盐分解:

碳酸钙与碳酸镁在600℃都开始分解,碳酸镁在750℃时分解即剧烈进行,而碳酸钙约在900℃时才快速分解。

MgCO3=MgO+CO2

CaCO3=CaO+CO2

4、固相反应:

水泥熟料中的主要矿物在800~1300℃时可以由固相物质相互反应而生成。

800~900℃时,CaO与Al2O3、Fe2O3反应,生成CA、CF;

900~1100℃时,

生成C12A7、C2F、C2S;

1100~1300℃时,

生成C3A、C4AF。

以上反应进行时放出一定热量,物料本身温度上升很快。

5、硅酸三钙(C3S)的形成和烧成反应:

硅酸三钙要在液相中才能大量形成。当温度升高到近1300℃时,C3A、C4AF、R2O等熔剂矿物变成液相,C2S与CaO溶解在高温液相中,互相反应生成C3S;C3S的生成速度与烧成温度和反应时间有关。其生成温度范围一般为1300~1450~1300℃。

熟料烧成后,温度开始下降,C3S形成速度减慢直至液相凝固。

6、熟料的冷却过程:

在冷却过程中,将有部分熔剂矿物形成晶体析出,另一部分来不及析晶而呈玻璃态存在。

C3S在1250℃时容易分解,所以要求在1300℃以下熟料要快冷,使C3S来不及分解,越过1250℃以后,C3S就比较稳定了。

C2S在500℃时,由β-C2S转变为γ-C2S,密度减少而使体积增大10%左右,从而使熟料块变成粉末状。粉化后的γ-C2S与水反应时,几乎没有水硬性,因此在500℃温度段时应急冷,使其来不及转化。

除此之外,熟料快冷还有以下优点:

1)防止C3S晶体长大或熟料矿物完全变成晶体。晶体粗大的C3S将使熟料强度下降,矿物完全晶化使熟料难磨。

2)使MgO凝结于玻璃体中或以细小晶体析出,能加快MgO的水化速度,改善安定性。

3)使C3A晶体减少,避免快凝现象,且有利于提高抗硫酸盐性能。

4)使熟料块内部产生应力,增大了熟料的易磨性。

在熟料冷却过程中,可部分回收熟料带出窑的热量,从而降低热耗。

熟料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各个过程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联系而又互相交叉。

水泥凝固的原理是什么?

水泥的凝结和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构成水泥熟料的矿物成分本身的特性。水泥熟料矿物遇水后会发生水解或水化反应而变成水化物,由这些水化物按照一定的方式靠多种引力相互搭接和联结形成水泥石的结构,导致产生强度。

关于水泥原理是什么和水泥的工作原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