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印如何去除
2682023-3-20
清明节祭祖扫墓是什么朝代兴起的呢?这得从清明节还不是节日的时候说起
清明节最早只是时令节气,而寒食节才是祭祀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是传承到现在的民俗节日中,惟有清明是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是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的107天,春风后的15天,公历的4月5日左右。
《淮南子 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
在汉魏以前清明主要指自然节气,它是与农事活动密切关联的一般节令。
而祭祀活动,主要是古代另一个民俗节日寒食节的活动。
寒食节是在清明前的一天或者是两天,这两天要禁止烧火,吃冷的食物,然后再扫墓祭祀,甚至还有巫术,这一系列活动都是寒食节的特殊景观啊
唐宋之后清明才兼具节日和时令的双重意义,寒食节与清明合二为一
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清明在唐宋后具有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并且其节俗意义日渐增强。民间逐渐将寒食节的节俗内容与清明合而为一。
对于祖先的祭祀中国人向来十分的重视,当时尚无墓祭的礼俗,要祭祀逝去的先人,就立一名为“尸”的神主在宗庙祭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墓祭风气才变得比较主流,根据《孟子》记述的一则笑话说
齐国有一个无所事事又颇好脸面的穷人,他每次外出,经常吃饱喝醉后再回家,还声称自己又很多富贵的朋友,对他的妻子也颐指气使,他的妻子作为很了解他底细的人就很纳闷,于是就跟踪他,看看丈夫是不是经常出入富贵人家,最后发现她的丈夫其实是在墓地里乞讨得来的酒菜。
由此可见,当时在已经有了用酒和食物才祭拜先人的习俗。
但是这种习俗似乎只限定在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家,对于身份低微,家里又没有什么钱的普通人,还不普遍。
到了汉代,随着儒家学说的流行,宗族活动也不断扩大,人们对祖先魂魄寄托的坟墓愈加重视,上墓祭扫之风越来越盛行。
到了唐代,唐人沿袭了前代祭墓风俗,并扩大到了整个社会。
从礼经的记载看,古代并没有春季上墓祭扫的例规,但唐时已成风气
据《旧唐书 玄宗纪》记载,
唐玄宗鉴于士庶之家无不寒食上墓祭扫,于是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朝廷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了清明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和清明节气日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了关联,寒食禁火,清明要焚火,扫墓也从寒食扩展到清明,自唐代开始寒食节就与清明合并在一起了。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描写寒食的情景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描绘的就是清明节祭祀先祖、焚烧纸钱的情景。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与许京兆书》中描述每至清明
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田野道路上,都出都是前往为父母祭祀的男男女女。
如果说唐朝寒食与清明并列,清明地位逊于寒食的话,那么宋朝清明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寒食的彻底置代,清明已经承担了许多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说,北宋时人们都在清明这天都要祭拜扫墓,至于扫墓的目的和仪式,宋代也有人专门说明。
如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说,人们“到郊外去上坟扫墓的目的是为了尽自己对祖先的思念之情和敬仰之心”扫墓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一直被延续下来。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开始于周代。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清明节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但是因为清明节与寒食节日期如此接近。古代人们就逐渐把这两个节日的习俗进行融合。到了隋唐年间,清明节和寒食节这两个节日就合并成同一个节日了。成为古代扫墓祭祖的日子,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清明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的二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追杀,带着随从过着逃亡的日子,在逃亡的路上,二公子重耳饥饿难耐,奄奄一息。有一名叫介子推的随从见此情景就在自己的腿上割了一块肉,给主子煮熟吃了。重耳得己苏醒。当得知介子推是割肉救了自己,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君臣们历尽磨难,流亡国外十九载,终于还朝称王。曾经跟随的臣子们个个加官封候,唯独忘记了割肉充饥的义臣介孑推。介孑堆是个很有骨气的人,并没去讨要官职,背着老母亲进了山。待一曰晋文公终于想起了多时不见的介子推。派人到处寻找,四处打探才得知背着老母进山了。于是文公亲自带人进山呼喊,晋文公是了解介子推的个性的,知道是不会出来的。于是就命人放火烧山。知道介子推是大孝子,在烟熏火燎的情形下为了老母也得出来,可是,直到山火熄灭也没有出来。只见一株被火烧焦的树干,走上前去看到树洞中介子推怀抱老母己经死去。
这一天就是阳历的四月五曰。晋文公悲痛不已,决心要做一个清楚明白的君王意为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向全国下昭四月五日为清明节。这一天不许看见明火,不能用明火做饭,要吃冷食,俗称寒食,因这一天介公是被火烧死的也叫寒食节。
晋公为了不忘记介子推,用烧焦的树干做了一双木履每天穿在脚上。现在我们穿的拖鞋就是由木履演变来的。
清明节祭祖,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有文字记载始于周朝,距今2500年左右。
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因为清明时节,气温升高,万物复苏,又星春耕的大好季节,农民开始种瓜点豆。人们在大忙之前选择祭祖,是最好的时节。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祭祖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3天法定祭拜日至今。
我国的清明祭祖,从周朝开婚看似顺理成章,可是我国在上古时期,对祭祖已经十分重视。
在距今9784年的上古时期,人文始祖伏羲就创造了人类文明“伏羲八卦预测”,定节气,创历法,以经可以精确到秒,十分完善丰满。
在漫长的历史运用中,积累了成熟的经验,所以我国真实的清明祭祖节,比文字记载的周朝要早的多。
清明起始于周代,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节据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在哪个朝代成为定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清明在什么时候成为定俗、清明在哪个朝代成为定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