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发怎么办?
2272023-2-27
春秋时期晋国的新上军将。
前610年,巩朔代表晋国与郑国讲和,赵穿、公婿池为人质。前597年,邲之战,荀林父中军将,先縠中军佐;士会上军将,郤克上军佐;赵朔下军将,栾书下军佐。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晋军溃败的时候,士会派巩朔、韩穿帅七对伏兵埋伏在敖山前,所以上军不败。前589年,鞍之战,齐国败于晋国,晋景公派巩朔到周都洛邑献俘,周定王不见,派单襄公解释:击败戎狄献俘,晋国击败齐国,齐国是周朝、晋国的姻亲,报告即可,不必献俘。前588年,晋景公任命巩朔为新上军将。 (公元1099~1163年),字德秀,号山堂;浙江武义人。著名宋朝大臣、学者、教育家。
南宋建炎间,避金寇之难,从高宗南渡,从山东须城迁武义泉溪,曲湖之滨,护国寺西。
巩庭芝少时,受业于名儒,左谏议大夫刘安世。迁武义后,勤于讲道。求学者纷至沓来,岁数百人。后吕祖谦、朱熹、黄斡、陈亮、叶适先后来此讲学。武义从此文风兴盛,文人学士辈出。
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巩庭芝继三世擢进士,官左承议郎,服五品。历任监南岳庙,严州建德县尉,太平州录事参军。时寇盗揭帜相会,聚肆劫掠,远近扰惧,乃设奇用伏兵,埋数十里,乘所不料,擒其魁首斩之,遂众骇散。
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卸任太平州录事参军,与长子湘在信州论文作诗。争道耳目,议论国事。晚年由诸暨知县提任左承议郎,太中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政务与讲学之余,专事著作。因病便医学还武义,未及一月竟卒。葬太平乡福圣院西山(今熟溪街道,周宅村福圣寺)。
著有《山堂类稿》六十卷;皆诗赋、书疏序赞、表启论记之作,又有《易图春秋》、《耳目志》、《群经说林》,又合一百四十余卷,著作之富,被陆游誉为“经为人师,行为世范”。 (公元1119~1191年),字采若,号曲湖,巩庭芝长子;浙江武义人。著名宋朝大臣。
得父母启蒙,天资颖悟,孩提时即能日记数千言,年十五即赋声课试中举,二十三岁进士擢第,初任永康县尉,掌管军事与治安,一县秩序井然。
后任临安府录事参军,审现狱案公正及时。狱岁无滞囚。后改宣散郎任信州州学教授,讲论经艺,慕名者自远负笈而至,求学者逾千五百人。添差通州抚州,治左十一郡,岁事大饥,监司合奏,乞委公赈江西十五郡,劝谕放粮,赖以接熟无饥,各郡奏其功劳第一。此后历任临安府推官,升司封员外郎兼司勋,吏部郎中,兼详定一司勅令所删定官,进书转朝奉大夫,迁军器监,乞补外之湖州。
二年后为明州长史直敷文阁;过半年任浙东提点刑狱公事,后任广东经略按抚使。
官至龙图阁大学士,在职近四十年。提带亳州明道宫,须城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皇恩封中奉大夫。
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农历12月终于曲湖巩宅,终年七十三岁,著有《乾道刍议》三十篇。
有子三人:巩文林,知临安观察推官。巩岘,修职部郎,任抚州金溪主簿。巩峤,奏补文林郎。父卒,侍母数年,卜居曲湖,守贫承志。 (公元1148~1217年),字仲至,号栗斋,巩庭芝之孙;浙江武义人。著名南宋诗人。
父巩法,赴京会试得病而逝,时丰三岁。母杨氏,通晓孝经毛诗论语,守节教子。
巩丰稍长,从吕祖谦学,又拜朱熹为师,敏而早成。
南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以太学生参加对策中进士。出任汉阳教授,福州帅司公事幕,讲授义理之学,影响远近。
后调任临安知县,江东提刑,政事从简,刑罚从宽,人皆赞扬。陆游荐称:“巩丰文识超卓,文辞宏赡,可备文字之职。”年近花甲,始提任左藏库奉祀,掌贮藏金银钱币之事。丰勤于作文,尤善为诗。筑水帘亭于金柱山(遗址在泉溪镇茶亭)邀请师友朱熹、吕祖谦、陈亮等观瀑,作词唱和,留有《江南序·游水帘亭》、《归途咏》等佳作。
朱熹晚年病休,巩丰常去信慰问,求教,得复信八千余言,多谈诗词之作。其文无怪诞华巧,而以理屈人,片词半牍皆清朗,深言好趣,尤工为诗多至三千余首。
陆游赞其诗才:“能追无尽景,始见不凡人。”叶适赞曰:“简牍尤妙美,一字不可加。”
巩丰性质易无岸谷,告老还乡后,常载一瓢独行田野过问农事,登高北望,感慨不已。巩丰于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卒。叶适为其作墓志铭,明宋濂为其撰传。
遗稿《东平集》二十七卷。 (公元1151~1227年),字仲同,号峒子、厚斋,巩丰胞弟;浙江武义人。著名南宋大臣。
父亡逾月,嵘始生。幼时,母授字之形声,十五岁时就学于明招寺,得吕祖谦教。探索深奥学问,能神会心领,出题作论,使同舍钦佩。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中进士。初授建德县尉,赈济灾荒不遗余力,父老赞其“有乃祖遗风”。后调知丽水县,筑括苍寨,计划周全。提辖掌货务都茶场干办诸军审计司,抑制豪吏勒索,茶盐价平,岁入亦增。
后迁太学博士,进大理寺丞,出知尹州。办理冶铸钱币之事。置高陶洗遗铜,铸钱十五万缗,使楮(红纸币)铜(钱)同值,国库得充实。待升太学博士,为大理寺丞,疏陈时政缺失,触怒丞相,贬知尹州。增修城郭,整训兵甲,奸贼遏止,一郡服帖。后任礼部侍郎,直秘阁学士,因谏议刚直而免职。赴知温州,利导海高,营造兵舰,加强海防。古稀之年任江西转运判官,旋任司封郎中。
为官五十余年,廉明清正。垂暮请老回乡,杖履溪山间,弄花浣月,徜徉忘返。
宋宝庆丁亥年(公元1227年),终武义太平乡昭化里曲湖,终年八十七。
有子巩友闻,儒林郎,台州司理参军。友说,从事郎,温州司理参军。有孙巩端祖,从事郎,瑞昌县尉,著有《厚斋文集》八十卷。 (1965~),山东济南人。1985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留校任话剧研究所演员。大学二年级时,她被首次执导的张艺谋选中,在影片《红高粱》中扮演女主角九儿。巩俐的表演虽略嫌稚嫩,但清新可人,显示出良好的潜质。而随着《红高粱》的声誉日隆,巩俐也在海内外声誉大震。
1988年在影片《代号“美洲豹”》中她饰演护士,获第十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1989~1990年间,巩俐又主演了两部张艺谋执导的两部影片《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旧时代深受家族压抑的女性形象。
使巩俐的表演迈向高峰的是1992年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片中演员赋予角色的生活实感深深打动了观众,秋菊不仅使巩俐荣膺“金鸡”、“百花”双料影后,而且在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女演员奖,这是大陆女演员首次荣获国际大奖。
她与张艺谋合作的影片还有《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与其他导演合作过《霸王别姬》、《画魂》和《风月》等。她还拍了不少香港娱乐片,像《古今大战秦俑情》、《天龙八部》、《唐伯虎点秋香》、《西楚霸王》、《周渔的火车》等。 据《郡望百家姓》以及《姓氏略考》中记载:巩氏望出山阳郡。其详地有二处:
① 汉景帝中元六年(约公元前144年)将梁国分置为山阴国,不久以后,于建元年间(公元前140-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将其改为山阳郡。它所处的位置就相当于今山东省独山湖周围的地区。
② 东晋义熙年间(公元405-418年)将广陵郡分置山阳郡,治理山阳附近的地区。他所在的位置是今江苏省怀安县。 姓启巩邑;
望出山阳。
——佚名撰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巩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沉勇统制;
忠贞侍中。
——佚名撰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安丰人巩信,任荆湖都统,沉勇而有谋,后跟随从文天祥,官到江西招讨使。与元军战于方石岭,受重伤后投崖而死。下联典指汉代人巩伋,官侍中,始终保持忠贞的气节。
侍中忠节;
卿士名家。
——佚名撰巩姓宗祠通用联
上下班联典指汉代人巩伋。下联典指周巩简公为周敬王卿士。 畿甸系侯封之胤;
湖山撰游览之书。
——佚名撰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周敬王时卿士简公,受封于巩,称巩简公(为巩氏之祖),封甸内侯。“畿甸”,即京城附近地区。“巩”,在今河南省巩义市,属当时京都(今洛阳)地区。下联典指明代应天人巩珍,宣宗时随郑和出使西洋,从事总制之幕,往返三年,经二十国,著《西洋番国志》,记录这些xx的风土人情。
中外驰名番国志;
古今咸赞东平诗。
——佚名撰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巩珍,应天人。永乐间随郑和出使西洋,三年历二十余国,记录其国风土人物,著有《西洋番国志》。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诗人巩丰,字仲至,武义人。有《东平集》。 侃直任事,民咸留驾;
身受国恩,义不可辱。
——佚名撰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正统间盐并提举司副提举巩珪,侃直任事,秩满,父老遮留,不忍其去。下联典指明代尚乐安公主巩永固,字洪图,宛平人。崇祯末,以黄纯系二女于枢前,纵火焚之。大书“身受国恩,义不可辱”八字,自刎而死。
钱塘牧民,新撰湖山妙记;
金笼放鹤,恭祝台鼎长年。
——佚名撰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官吏巩廷均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名人巩大卿的事典。
殿庭占俊士,赞国永传芳;
嘉振德茂宪,鸿动已继昌。
——佚名撰巩姓宗祠通用联
中国历代纪元表
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尧
颛顼 舜
帝喾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泄
启 不降
太康 扃
仲康 廑
相 孔甲
少康 皋
杼 发
槐 桀(履癸)
芒
商(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汤
祖丁
外丙 南庚
仲壬 阳甲
太甲 盘庚
沃丁 小辛
太庚 小乙
小甲 武丁
雍已 祖庚
太戊 祖甲
仲丁 廪辛
外壬 康丁
河亶甲 武乙
祖乙 太丁(文丁)
祖辛 帝乙
沃甲 纣(辛)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
武王(姬发)
孝王(姬辟方)
成王(姬诵) 夷王(姬燮)
康王(姬钊) 厉王(姬胡)
昭王(姬瑕) 〖共和〗 (14) 庚申
前841
穆王(姬满) 宣王(姬静) (46) 甲戌 前827
共王(姬繄邑) 幽王(姬宫湦) (11) 庚申 前781
懿王(姬囏)
周(约前11世纪—前256)
东周(前770—前256)
平王(姬宜臼)
(51) 辛未 前770
悼王(姬猛) (1)
辛巳
前520
桓王(姬林) (23) 壬戌 前719 敬王(姬匄) (44) 壬午 前519
庄王(姬佗) (15) 乙酉 前696 元王(姬仁) (7) 丙寅 前475
釐王(姬胡齐) (5) 庚子 前681 贞定王(姬介) (28) 癸酉 前468
惠王(姬阆) (25) 乙巳 前676 哀王(姬去疾) (1) 庚子 前441
襄王(姬郑) (33) 庚午 前651 思王(姬叔) (1) 庚子 前441
顷王(姬壬臣) (6) 癸卯 前618 考王(姬嵬) (15) 辛丑
前440
匡王(姬班) (6) 己酉 前612 威烈王(姬午) (24) 丙辰 前425
定王(姬瑜) (21) 乙卯 前606 安王(姬骄) (26) 庚辰 前401
简王(姬夷) (14) 丙子 前585 烈王(姬喜) (7) 丙午 前375
灵王(姬泄心) (27)
庚寅 前571 显王(姬扁) (48) 癸丑 前368
景王(姬贵) (25) 丁巳 前554 慎靓王(姬定) (6) 辛丑 前320
赧王(姬延) (59) 丁未 前314
秦 [秦帝国(前221—前206)]
周赧王59年乙巳(前256),秦灭周。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丙午,前255)起至秦王政25年乙卯(前222),史家以秦王纪年。秦王政26年庚辰(前221)完成统一,称始皇帝。
昭襄王(嬴则,又名稷)
(56)
乙卯
前306
始皇帝(嬴政) (37) 乙卯 前246
孝文王(嬴柱) (1) 辛亥 前250 二世皇帝(嬴胡亥) (3) 壬辰 前209
庄襄王(嬴子楚) (3) 壬子 前249
汉(前206—公元220)
西汉(前206—公元25)
包括王莽(公元9—23)和更始帝(23—25)
高帝(刘邦)
(12) 乙未 前206
神爵(4) 庚申
前61
惠帝(刘盈) (7) 丁未 前194 五凤(4) 甲子 前57
高后(吕雉) (8) 甲寅 前187 甘露(4) 戊辰 前53
文帝(刘恒) (16) 壬戌 前179 黄龙(1) 壬申 前49
(后元)(7) 戊寅 前163 元帝(刘奭) 初元(5) 癸酉 前48
景帝(刘启) (7) 乙酉 前156 永光(5) 戊寅 前43
(中元)(6) 壬辰 前149 建昭(5) 癸未 前38
(后元)(3) 戊戌 前143 竟宁(1) 戊子 前33
武帝(刘彻) 建元(6) 辛丑 前140 成帝(刘骜) 建始(4) 己丑 前32
元光(6) 丁未 前134 河平(4) 癸巳 前28
元朔(6) 癸丑 前128 阳朔(4) 丁酉 前24
元狩(6) 己未 前122 鸿嘉(4) 辛丑 前20
元鼎(6) 乙丑 前116 永始(4) 乙巳 前16
元封(6) 辛未 前110 元延(4) 乙酉 前12
太初(4) 丁丑 前104 绥和(2) 癸丑 前8
天汉(4) 辛巳 前100 哀帝(刘欣) 建平(4) 乙卯 前6
太始(4) 乙酉 前96 元寿(2) 己未 前2
征和(4) 己丑 前92 平帝(刘衎) 元始(5) 辛酉 公元1
后元(2) 癸巳 前88 孺子婴(王莽摄政) 居摄(3) 丙寅 6
昭帝(刘弗陵)
始元(7) 乙未 前86 初始(1)
戊辰
8
元凤(6) 辛丑 前80 [新]王莽
始建国(5) 己巳 9
元平(1) 丁未 前74 天凤(6) 甲戌 14
宣帝(刘询) 本始(4) 戊申 前73 地皇(4) 庚辰 20
地节(4) 壬子 前69 更始帝(刘玄)
更始(3) 癸未 23
元康(5) 丙辰 前65
东汉(25—220)
光武帝(刘秀)
建武(23)
乙酉
26
冲帝(刘炳) 永憙(嘉)(1)
乙酉 145
建武中元(2) 丙辰 56 质帝(刘缵) 本初(1) 丙戌 146
明帝(刘庄) 永平(18) 戊午 58 桓帝(刘志) 建和(3) 丁亥 147
章帝(刘炟) 建初(9) 丙子 76 和平(1) 庚寅 150
元和(4) 甲申 84 元嘉(3) 辛卯 151
章和(2) 丁亥 87 永兴(2) 癸巳 153
和帝(刘肇) 永元(17) 己丑 89 永寿(4) 乙未 155
元兴(1) 乙巳 105 延憙(10) 戊戌 158
殇帝(刘隆) 延平(1) 丙午 106 永康(1) 丁未 167
安帝(刘祜) 永初(7) 丁未 107 灵帝(刘宏) 建宁(5) 戊申 168
元初(7) 甲寅 114 憙平(7) 壬子 172
永宁(2) 庚申 120 光和(7) 戊午 178
建光(2) 辛酉 121 中平(6) 甲子 184
延光(4) 壬戌 122 献帝(刘协) 初平(4) 庚午 190
顺帝(刘保) 永建(7) 丙寅 126 兴平(2) 甲戌 194
阳嘉(4) 壬申 132 建安(25) 丙子 196
永和(6) 丙子 136 延康(1) 庚子 220
汉安(3) 壬午 142
建康(1) 甲申 144
三国(220—280)
魏(220—265)
文帝(曹丕)
黄初(7)
庚子
220
嘉平(6) 己巳 249
明帝(曹叡) 太和(7) 丁未 227 高贵乡公(曹髦) 正元(3) 甲戌 254
青龙(5) 癸丑 233 甘露(5) 丙子 256
景初(3) 丁巳 237 元帝(曹奂)(陈留王) 景元(5) 庚辰 260
齐王(曹芳) 正始(10) 庚申 240 咸熙(2) 甲申 264
蜀汉(221—263)
昭烈帝(刘备)
章武(3)
辛丑
221
后主(刘禅) 景耀(6)
戊寅
258
后主(刘禅) 建兴(15) 癸卯 223 炎兴(1) 癸未 263
延熙(20) 戊午 238
吴(222-280)
大帝(孙权) 黄武(8)
壬寅 222
景帝(孙休) 永安(7)
戊寅 258
黄龙(3) 己酉 229 乌程侯(孙皓) 元兴(2) 甲申 264
嘉禾(7) 壬子 232 甘露(2) 乙酉 265
赤乌(14) 戊午 238 宝鼎(4) 丙戌 266
太元(2) 辛未 251 建衡(3) 己丑 269
神凤(1) 壬申 252 凤凰(3) 壬辰 272
会稽王(孙亮) 建兴(2) 壬申 252 天册(2) 乙未 275
五凤(3) 甲戌 254 天玺(1) 丙申 276
太平(3) 丙子 256 天纪(4) 丁酉 277
晋(265—420)
西晋(265-317)
武帝(司马炎)
泰始(10) 乙酉 265 惠帝(司马衷) 太安(2) 壬戌 302
咸宁(6) 乙未 275 永安(1) 甲子 304
太康(10) 庚子 280 建武(1) 甲子 304
太熙(1) 庚戌 290 永安(1) 甲子 304
惠帝(司马衷) 永熙(1) 庚戌 290 永兴(3) 甲子 304
永平(1) 辛亥 291 光熙(1) 丙寅 306
元康(9) 辛亥 291 怀帝(司马炽) 永嘉(7) 丁卯 307
永康(2) 庚申 300 愍帝(司马邺) 建兴(5) 癸酉 313
永宁(2) 辛酉 301
东晋(317—420)
元帝(司马睿)
建武(2)
丁丑
317
哀帝(司马丕) 隆和(2) 壬戌
362
大兴(4) 戊寅 318 兴宁(3) 癸亥 363
永昌(2) 壬午 322 海西公(司马奕) 太和(6) 丙寅 366
明帝(司马绍) 永昌 壬午 322 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2) 辛未 371
太宁(4) 癸未 323 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3) 癸酉 373
成帝(司马衍) 太宁 乙酉 325 太元(21) 丙子 376
咸和(9) 丙戌 326 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5) 丁酉 397
咸康(8) 乙未 335 元兴(3) 壬寅 402
康帝(司马岳) 建元(2) 癸卯 343 义熙(14) 乙巳 405
穆帝(司马聃) 永和(12) 乙巳 345 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2) 己未 419
升平(5) 丁巳 357
南北朝(420—589)
南朝 宋(420—479)
武帝(刘裕)
永初(3) 庚申 420 景和(1) 乙巳 465
少帝(刘义符) 景平(2) 癸亥 423 明帝(刘彧) 泰始(7) 乙巳 465
文帝(刘义隆) 元嘉(30) 甲子 424 泰豫(1) 壬子 472
孝武帝(刘骏) 孝建(3) 甲午 454 后废帝(刘昱)(苍梧王) 元徽(5) 癸丑 473
大明(8) 丁酉 457 顺帝(刘凖) 升明(3) 丁巳 477
前废帝(刘子业) 永光(1) 乙巳 465
齐(479—502)
高帝(萧道成)
建元(4) 己未 479 明帝(萧鸾)
建武(5) 甲戌 494
武帝(萧赜) 永明(11) 癸亥 483 永泰(1) 戊寅 498
鬰帝(萧昭业) 隆昌(1) 甲戌 494 东昏侯(萧宝卷) 永元(3) 己卯 499
海陵王(萧昭文) 延兴(1) 甲戌 494
和帝(萧宝融) 中兴(2) 辛巳 501
梁(502—557)
武帝(萧衍) 天监(18) 壬午 太清(3)
丁卯
普通(8) 庚子 简文帝(萧纲) 大宝(2) 庚午
大通(3) 丁未 承圣(4) 壬申
中大通(6) 己酉 绍泰(2) 乙亥
大同(12) 乙卯 元帝(萧绎) 太平(2) 丙子
中大同(2) 丙寅 敬帝(萧方智)
* 有的地区用至6年。
* *有的地区用至3年。
陈(557—589)
武帝(陈霸先)
永定(3)
丁丑
557
宣帝(陈顼) 太建(14) 乙丑 569
文帝(陈蒨) 天嘉(7) 庚辰 560 后主(陈叔宝) 至德(4) 癸卯 583
天康(1) 丙戌 566 祯明(3) 丁未 587
废帝(陈伯宗)(临海王) 光大(2) 丁亥 567
北朝 北魏[拓跋氏,后改元氏](386—534)
北魏建国于丙戌(386年)正月,初称代国,至同年四月始改国号为魏,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道武帝(拓跋珪) 登国(11)
丙戌
386
孝文帝(元宏)
延兴(6) 辛亥 471
皇始(3) 丙申 396 承明(1) 丙辰 476
天兴(7) 戊戌 398 太和(23) 丁巳 477
天赐(6) 甲辰 404 宣武帝(元恪) 景明(4) 庚辰 500
明元帝(拓跋嗣)
永兴(5) 己酉 409 正始(5) 甲申 504
神瑞(3) 甲寅 414 永平(5) 戊子 508
泰常(8) 丙辰 416 延昌(4) 壬辰 512
太武帝(拓跋焘)
始光(5) 甲子 424 孝明帝(元诩) 熙平(3) 丙申 516
神麚(4) 戊辰 428 神龟(3) 戊戌 518
延和(3) 壬申 432 正光(6) 庚子 520
太延(6) 乙亥 435 孝昌(3) 乙巳 525
太平真君(12) 庚辰 440 武泰(1) 戊申 528
正平(2) 辛卯 451 孝庄帝(元子攸) 建义(1) 戊申 528
南安王(拓跋余) 永(承)平(1) 壬辰 452 永安(3) 戊申 528
文成帝(拓跋濬) 兴安(3) 壬辰 452 长广王(元晔) 建明(2) 庚戌 530
兴光(2) 甲午 454 节闵帝(元恭) 普泰(2) 辛亥 531
太安(5) 乙未 455 安定王(元朗) 中兴(2) 辛亥 531
和平(6) 庚子 460 孝武帝(元脩) 太昌(1) 壬子 532
献文帝(拓跋弘)
天安(2) 丙午 466 永兴(1) 壬子 532
皇兴(5) 丁未 467 永熙(3)
壬子 532
东魏(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天平(4)
甲寅
534
兴和(4)
己未 539
元象(2) 戊午 538 武定(8) 癸亥 543
北齐(550—577)
文宣帝(高洋) 天保(10)
庚午 550 后主(高纬) 天统(5) 乙酉 565
废帝(高殷) 乾明(1) 庚辰 560 武平(7) 庚寅 570
孝昭帝(高演) 皇建(2) 庚辰 560 隆化(1) 丙申 576
武成帝(高湛) 太宁(2) 辛巳 561 幼主(高恒) 承光(1) 丁酉 577
河清(4) 壬午 562
西魏(535—556)
文帝(元宝炬)
大统(17)
乙卯
535
恭帝(元廓) —(3) 甲戌 554
废帝(元钦) —(3) 壬申 552
北周(557—581)
孝闵帝(宇文觉) —(1)
丁丑
227
建德(7) 壬辰 572
明帝(宇文毓) —(3) 丁丑 557 宣政(1) 戊戌 578
武成(2) 己卯 559 宣帝(宇文贇) 大成(1) 己亥 579
武帝(宇文邕) 保定(5) 辛巳 561 静帝(宇文阐) 大象(3) 己亥 579
天和(7) 丙戌 566 大定(1) 辛丑 581
隋(581—618)
文帝(杨坚) 开皇(20)
辛丑
581
炀帝(杨广)
大业(14) 乙丑 605
仁寿(4) 辛酉 601 恭帝(杨侑) 义宁(2) 丁丑 617
唐(618—907)
高祖(李渊) 武德(9)
戊寅
618
玄宗(李隆基) 先天(2)
壬子 712
太宗(李世民) 贞观(23) 丁亥 627 开元(29) 癸丑 713
高宗(李治) 永徽(6) 庚戌 650 天宝(15) 壬午 742
显庆(6) 丙辰 656 肃宗(李亨) 至德(3) 丙申 756
龙朔(3) 辛酉 661 乾元(3) 戊戌 758
麒德(2) 甲子 664 上元(2) 庚子 760
乾封(3) 丙寅 666 —(1) 辛丑 761
总章(3) 戊辰 668 代宗(李豫) 宝应(2) 壬寅 762
咸亨(5) 庚午 670 广德(2) 癸卯 763
上元(3) 甲戌 674 永泰(2) 乙巳 765
仪凤(4) 丙子 676 大历(14) 丙午 766
调露(2) 己卯 679 德宗(李适) 建中(4) 庚申 780
永隆(2) 庚辰 680 兴元(1) 甲子 784
开耀(2) 辛巳 681 贞元(21) 乙丑 785
永淳(2) 壬午 682 顺宗(李诵) 永贞(1) 乙酉 805
弘道(1) 癸未 683 宪宗(李纯) 元和(15) 丙戌 806
中宗(李显又名哲) 嗣圣(1) 甲申 684 穆宗(李恒) 长庆(4) 辛丑 821
睿宗(李旦) 文明(1) 甲申 684 敬宗(李湛) 宝历(3) 乙巳 825
武后(武瞾) 光宅(1) 甲申 684 文宗(李昂) 宝历 丙午 826
垂拱(4) 乙酉 685 大(太)和(9) 丁未 827
永昌(1) 己丑 689 开成(5) 丙辰 836
载初(1) 庚寅 690 武宗(李炎) 会昌(6) 辛酉 841
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 天授(3) 庚寅 690 宣宗(李忱) 大中(14) 丁卯 847
如意(1) 壬辰 692 懿宗(李漼) 大中 己卯 859
长寿(3) 壬辰 692 咸通(15) 庚辰 860
延载(1) 甲午 694 僖宗(李儇) 咸通 癸巳 873
证圣(1) 乙未 695 乾符(6) 甲午 874
天册万岁(2)
乙未
695
广明(2) 庚子 880
万岁登封(1) 丙申 696 中和(5) 辛丑 881
万岁通天(2) 丙申 696 光启(4) 乙巳 885
神功(1) 丁酉 697 文德(1) 戊申 888
圣历(3) 戊戌 698 昭宗(李晔) 龙纪(1) 己酉 889
久视(1) 庚子 700 大顺(2) 庚戌 890
大足(1) 辛丑 701 景福(2) 壬子 892
长安(4) 辛丑 701 乾宁(5) 甲寅 894
中宗(李显又名哲)复唐国号
神龙(3) 乙巳 705 光化(4) 戊午 898
景龙(4) 丁未 707 天复(4) 辛酉 901
睿宗(李旦) 景云(2) 庚戌 710 天祐(4) 甲子 904
太极(1) 壬子 712 哀帝(李拀) 天祐 甲子 904
延和(1) 壬子 712
* 辛酉三月申朔改元,一作辛酉二月乙未晦改元。
**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以十二月为腊月,夏正月为一月。久视元年十月复用夏正,以正月为十一月,腊月为十二月,一月为正月。本表在这段期间内干支后面所注的改元月份都是周历,各年号的使用年数也是按照周历的计算方法。
***此年九月以后去年号,但称元年。
****哀帝即位未改元。
五代(907—960)
后梁(907—923)
太祖(朱晃,又名温、全忠) 开平(5) 丁卯 907 末帝(朱填) 乾化
癸酉 913
乾化(5) 辛未 911 贞明(7) 乙亥 915
龙德(3) 辛巳 921
后唐(921—936)
庄宗(李存勖)
同光(4) 癸未 923 闵帝(李从厚) 应顺(1) 甲午 934
明宗(李亶) 天成(5) 丙戌 926 末帝(李从珂) 清泰(3) 甲午 934
长兴(4) 庚寅 930
后晋(936—947)
高祖(石敬塘) 天福(9) 丙申 936 出帝(石重贵) 天福* 壬寅 942
开运(4) 甲辰 944
* 出帝即位未改元。
后汉(947—950)
高祖(刘暠,本名知远) 天福*
丁未
947
隐帝(刘承祐) 乾祐 戊申 948
乾祐(3) 戊申 948
* 后汉高祖即位,仍用后晋高祖年号,称天福十二年。
** 隐帝即位未改元。
后周(951—960)
太祖(郭威) 广顺(3)
辛亥
951
世宗(柴荣)
显德*
甲寅
954
显德(7) 甲寅 954 恭帝(柴宗训) 显德 己未 959
* 世宗、恭帝都未改元。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太祖(赵匡胤) 建隆(4)
庚申
960
仁宗(赵祯) 庆历(8) 辛巳 1041
乾德(6) 癸亥 963 皇祐(6) 己丑 1049
开宝(9) 戊辰 968 至和(3) 甲午 1054
太宗(赵炅,本名匡义,又名光义) 太平兴国(9) 丙子 976 嘉祐(8) 丙申 1056
雍熙(4) 甲申 984 英宗(赵曙) 治平(4) 甲辰 1064
端拱(2) 戊子 988 神宗(赵顼) 熙宁(10) 戊申 1068
淳化(5) 庚寅 990 元丰(8) 戊午 1078
至道(3) 乙未 995 哲宗(赵煦) 元祐(9) 丙寅 1086
真宗(赵恒) 咸平(6) 戊戌 998 绍圣(5) 甲戌 1094
景德(4) 甲辰 1004 元符(3) 戊寅 1098
大中祥符(9) 戊申 1008 徽宗(赵佶) 建中靖国(1) 辛巳 1101
天禧(5) 丁巳 1017 崇宁(5) 壬午 1102
乾兴(1) 壬戌 1022 大观(4) 丁亥 1107
仁宗(赵祯) 天圣(10) 癸亥 1023 政和(8) 辛卯 1111
明道(2) 壬申 1032 重和(2) 戊戌 1118
景祐(5) 甲戌 1034 宣和(7) 己亥 1119
宝元(3) 戊寅 1038 钦宗(赵桓) 靖康(2) 丙午 1126
康定(2) 庚辰 1040
南宋(1127—1279)
高宗(赵构) 建炎(4) 丁未 1127 理宗(赵昀) 宝庆(3) 乙酉 1225
绍兴(32) 辛亥 1131 绍定(6) 戊子 1228
孝宗(赵昚) 隆兴(2) 癸未 1163 端平(3) 甲午 1234
乾道(9) 乙酉 1165 嘉熙(4) 丁酉 1237
淳熙(16) 甲午 1174 淳祐(12) 辛丑 1241
光宗(赵惇) 绍熙(5) 庚戌 1190 宝祐(6) 癸丑 1253
宁宗(赵扩) 庆元(6) 乙卯 1195 开庆(1) 己未 1259
嘉泰(4) 辛酉 1201 景定(5) 庚申 1260
开禧(3) 乙丑 1205 度宗(赵禥) 咸淳(10) 乙丑 1265
嘉定(17) 戊辰 1208 恭帝(赵韅) 德祐(2) 乙亥 1275
端宗(赵昰) 景炎(3) 丙子 1276
帝昺(赵昺) 祥兴(2) 戊寅 1278
辽[耶律氏](907—1125)
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太祖(耶律阿保机)
—(10)
丁卯
907
开泰(10) 壬子 1012
神册(7) 丙子 916 太平(11) 辛酉 1021
天赞(5) 壬午 922 兴宗(耶律宗真) 景福(2) 辛未 1031
天显(13) 丙戌 926 重熙(24) 壬申 1032
太宗(耶律德光)
天显* 丁亥 927 道宗(耶律洪基) 清宁(10) 乙未 1055
会同(10) 戊戌 938 咸雍(10) 乙巳 1065
大同(1) 丁未 947 大(太)康(10) 乙卯 1075
世宗(耶律阮) 天禄(5)
丁未
947
大安(10)
乙丑 1085
穆宗(耶律璟) 应历(19) 辛亥 951 寿昌(隆)(7) 乙亥 1095
景宗(耶律贤) 保宁(11) 己巳 969 天祚帝(耶律延禧) 乾统(10) 辛巳 1101
(5) 己卯 979 天庆(10) 辛卯 1111
圣宗(耶律隆绪) 乾亨 壬午 982 保大(5) 辛丑 1121
统和(30) 癸未 983
辽[完颜氏](1115—1234)
太祖(完颜旻,本名阿骨打) 收国(2)
乙未
1115
章宗(完颜璟)
承安(5)
丙辰 1196
天辅(7) 丁酉 1117 泰和(8) 辛酉 1201
太宗(完颜晟) 天会(15) 癸卯 1123 卫绍王(完颜永济) 大安(3) 己巳 1209
熙宗(完颜亶) 天会* 乙卯 1135 崇庆(2) 壬申 1212
天眷(3) 戊午 1138 至宁(1) 癸酉 1213
皇统(9) 辛酉 1141 宣宗(完颜珣) 贞祐(5) 癸酉 1213
海陵王(完颜亮) 天德(5) 己巳 1149 兴定(6) 丁丑 1217
贞元(4) 癸酉 1153 元光(2) 壬午 1222
正隆(6) 丙子 1156 哀宗(完颜守绪) 正大(9) 甲申 1224
世宗(完颜雍) 大定(29) 辛巳 1161 开兴(1) 壬辰 1232
章宗(完颜璟) 明昌(7) 庚戌 1190 天兴(3) 壬辰 1232
* 熙宗即位未改元。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蒙古孛儿只斤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 —(22)
丙寅
1206
英宗(~硕德八剌) 至治(3) 辛酉 1321
拖雷(监国) —(1) 戊子 1228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泰定(5) 甲子 1324
太宗(~窝阔台) —(13) 己丑 1229 致和(1) 戊辰 1328
乃马真后(称制) —(5) 壬寅 1242 天顺帝(~阿速吉八) 天顺(1) 戊辰 1328
定宗(~贵由) —(3) 丙午 1246 文宗(~图帖睦尔) 天历(3) 戊辰 1328
海迷失后(称制) —(3) 己酉 1249 明宗(~和世喇)* 己巳 1329
宪宗(~蒙哥) —(9) 辛亥 1251 至顺(4) 庚午 1330
世祖(~忽必烈) 中统(5) 庚申 1260 宁宗(~懿璘质班) 至顺 壬申 1332
至元(31) 甲子 1264 顺帝(~妥懽帖睦尔) 至顺 癸酉 1333
成宗(~铁穆耳) 元贞(3) 乙未 1295 元统(3) 癸酉 1333
大德(11) 丁酉 1297 (后)至元(6) 乙亥 1335
武宗(~海山) 至大(4) 戊申 1308 至正(28) 辛巳 1341
仁宗(~爱力育黎拔力八达) 皇庆(2) 壬子 1312
延祐(7) 甲寅 1314
* 明宗于己巳(1329)正月即位,以文宗为皇太子。八月明宗暴死,文宗复位。
明(1368—1644)
太祖(朱元璋)
洪武(31)
戊申
1368
孝宗(朱祐樘)
弘治(18) 戊申 1488
惠帝(朱允炆) 建文(4)* 己卯 1399 武宗(朱厚照) 正德(16) 丙寅 1506
成祖(朱棣) 永乐(22) 癸未 1403 世宗(朱厚熜) 嘉靖(45) 壬午 1522
仁宗(朱高炽) 洪熙(1) 乙巳 1425 穆宗(朱载垕) 隆庆(6) 丁卯 1567
宣宗(朱瞻基) 宣德(10) 丙午 1426 神宗(朱翊钧) 万历(48) 癸酉 1573
英宗(朱祁镇) 正统(14)
丙辰
1436
光宗(朱常洛) 泰昌(1) 庚申
1620
代宗(朱祁钰)(景帝) 景泰(8) 庚午 1450 熹宗(朱由校) 天启(7) 辛酉 1621
英宗(朱祁镇) 天顺(8) 丁丑 1457 思宗(朱由检) 崇祯(17) 戊辰 1628
宪宗(朱见深) 成化(23) 乙酉 1465
*建文4年时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35年。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1)
清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太祖(~努尔哈赤)
天命(11)
丙辰
1916
仁宗(~颙琰) 嘉庆(25) 丙辰
1796
太宗(~皇太极) 天聪(10) 丁卯 1627 宣宗(~旻宁) 道光(30) 辛巳 1821
崇德(8) 丙子 1636 文宗(~奕苎) 咸丰(11) 辛亥 1851
世宗(~福临) 顺治(18) 甲申 1644 穆宗(~载淳) 同治(13) 壬戌 1862
圣宗(~玄烨) 康熙(61) 壬寅 1662 德宗(~载湉) 光绪(34) 乙亥 1875
世宗(~胤禛) 雍正(13) 癸卯 1723 ~溥仪 宣统(3) 己酉 1909
高宗(~弘历) 乾隆(60) 丙辰 1736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民国(38) 壬子 1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数吧!
金宣宗伐宋是自取灭亡。
嘉定十年(1217),由于成吉思汗“策金不能国”,授木华黎以经略汉地之权,继续攻金,而自己率主力发动了第一次西征。金人便“乘蒙古退师之后,肆冲突以示余勇”。于当年四月在西起大散关,东到淮河流域这一漫长的宋、金分界线上从多处对南宋展开了全面进攻。
金的这次大举南掠,表面上虽然声称是南宋断绝岁币所致,实际上是想把失之于蒙古手中者再从南宋方面得到补偿,即扩张领土,掠夺财物。史载金南迁以后,“地势日蹙,遂有南窥淮汉之谋”,“贞佑(1213-1217)以后,主兵者不能外御大敌,而取偿于宋,故频岁南伐。”早在金都南迁的第二年(1215),金贪淮南之地的意图就已昭露。当时有王世安献取南宋楚州之策,金廷即授以安抚使,并遣官随同入淮南,进行颠覆活动。金相术虎高琪在伐宋之请中曾毫不掩饰的明言南伐的目的是“广疆土”。《金史.食货志》也明确指出金大举南掠乃是“贪其淮南之储”。
当金军南掠之初,南宋有人主张将积蓄了几年的岁币交给金朝,以杜绝战祸。此议一出,立即遭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所谓“堂堂大朝,卑辞厚礼,谨奉垂亡之国,自示削弱,谁不侮之”。金兴师大举攻宋后,史弥远曾连续写了三封信给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崔与之,指示他与金军议和,但是由于崔与之等边臣积极备战抗敌,致使“金人深入无功,而和议亦侵”。
正是金的南掠政策,排除了金、宋和解及联合抗蒙的可能,打破了宋廷中企图藉金为屏障者对金所存的幻想,使南宋关于对金政策的争论停止下来。此后南宋为了自身的存亡,遂抛弃了蒙古大举攻金以后闭守观望的对北政策,不仅坚决抗击金军南下,而且公开招纳有相当实力的山东忠义军,同时与西夏会师夹击秦、巩,并与蒙古交往以减轻金军对自己的压力。后来成为忽必烈著名谋臣的赫经曾作诗云“不问朔漠攻蕲黄,败盟要利增仇敌” ,讥讽金宣宗伐宋的做法。尽管在金对南宋开战后,不断有金朝大臣如张行信、许谷、杨云翼等上书力劝停止攻宋,使金免致徒耗实力,腹背受敌。但金宣宗自恃“ 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对停止南掠的建议均未采纳,使得这场战争直到金宣宗驾崩,金哀宗即位后的嘉定十七年(1224)才结束。
金朝发动的这场长达七年的对宋战争,大大加速了自身的灭亡。金“取偿于宋”的目的不仅未能达到,反而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金入淮南之初,“宋人坚壁不出,野无所掠,军士疲乏,饿死相望”;抗蒙名将完颜阿邻战死蜀口;勇将黄掴阿鲁答被宋俘获;时全大败淮上,“一军全没”。史称“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xx精锐几尽丧”。而当金朝“枢府武骑尽于南”的同时,其在河朔地区却只通过“九公封建”,封赏了一批附金豪强,“冀赖其力复所失地”。由于九公本身实力不足,且互不统属,内斗不已,因此根本无力抵挡木华黎率领的蒙古铁骑及附蒙武装的冲击。晋阳公郭文振多次请求金廷遣大员置行省于河朔,节制诸公府,并请枢密院派兵增援。但已陷入攻宋战争中的金朝无法给“九公”以实际支持,只能以赐姓、赐号、赐诏、封爵来换取“九公”的效忠。因此,虽然在成吉思汗统帅蒙古军主力西征以后,金朝的实力远远超过木华黎,却坐视河朔抗蒙豪强在蒙古的恩威兼施下或灭或降。在宋金停战之前,金朝在河朔的势力就已基本被肃清。
关于宝庆丁亥哪个朝代和宝庆丁亥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