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蟑螂怎么办能除根?
2522023-2-19
西周及春秋时期,作战的方式以车战为主。到了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作战的方式逐渐变为战车步兵混编作战。直到战国时期,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才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很多学者不认同骑兵在战国时期才出现,他们认为早在春秋时期,骑兵已经出现。而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韩非子·十过》中的记载:“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晋,立为晋君。”其中的“畴骑”指的就是骑兵部队。
也有学者认为早在商朝的时候,骑兵就已经出现了。因为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使用“先马”追捕奴隶的记载,其中的“先马”指的就是骑手。另外,在殷墟的合葬坑中,人马合葬在一起,随葬的还有刀、戈等武器。
殷墟马骨
马类动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万年前的始祖马,始祖马依次进化为渐新马、中新马、草原古马、三趾马、上新马、真马。真马最终演变为野马、野驴等多种种类。在距今2万年的冰河时代,体型大小不一的野马广泛活动在欧亚大陆上。其中有一种野马名为欧洲泰班野马,就是现代家马的祖先。
欧洲野马
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野马最早在俄罗斯南部草原得到驯养。野马的平均高度在1.30米左右,个头较小,所以不适合驮载。当时的人们通过择优繁殖的方式培育野马,这就使野马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个头逐渐越来越大。
但是这个驯化过程十分漫长,所以被驯化的家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适合人们骑行。在1988年出土的晋卿赵鞅墓车马坑,当时的考古学者对马骨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坑中马骨的骨干密度比现代家马低得多,马骨的强度也远远达不到现代家马的水平。
马骨的密度和强度跟马的乘载能力直接有关,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早期的家马是不适合乘载的。在商周时期,当时的家马因为乘载能力有限,所以最少都要用2匹马拉车。所以我们在看与商周时期相关的影视作品的时候,如果发现有一匹马拉车的话,那是有悖史实的。
商周马骨
直到东汉时期,单马驾车才成为主流。而这样的情况之所以出现,得益于家马在驯化过程中马挽力的逐渐增强。
商周时期,北方的戎、狄等少数民族虽然拥有了大量的马匹,但是还不能形成骑兵部队。而在春秋时期,秦国派给重耳的“畴骑二千”,也不是骑兵部队。因为当时马匹的主要作用是将战士输送到战场,然后战士们到达战场再下马作战。
公元前542年,晋将魏舒打败狄人,靠的是将惯于车战的晋兵转变成步兵,用步兵对抗狄人的步兵。这也证明当时的游牧民族是没有骑兵的,如果他们有骑兵的话,也不会用步兵进行作战。
早期的游牧民族很少入侵中原,也是跟他们还没有骑兵部队有关。后期的游牧民族在家马的承载能力增强的时候,才有了入侵中原的机会。
在战国时期齐景公墓殉马坑中,考古专家发现墓中马匹的高度在1.5米左右。这种高度的家马已经具有相当不错的乘载能力,这就让骑兵具备了登上战争舞台的基本条件。
齐景公殉马坑
骑兵要想在战场上作战,肯定需要训练战马。《蒙鞑备录》中记载了训马的方法:“马初生一二年,即朴草地苦骑而教之,却养三年,而后再乘骑。下马不用控击,亦不走逸,性甚良善。”
从这个训马的方法中,我们能够发现训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训马的人还要经常亲近、爱抚战马,毕竟战马不是机器,它也是需要情感联系的。
古人骑马图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作战方式,与亚述骑兵还没有掌握完善的训马方法有关。后期的亚述骑兵实现了单人单马作战,这证明他们逐渐掌握了完善的训马方法。
所以在训马的方法还没有成熟之前,骑兵很难成为独立的兵种。商代和春秋时期人们显然没有掌握成熟的训马方法。
家马具有乘载能力,骑兵掌握成熟的训马方法之后,也不能实现骑兵大规模登上战场作战。因为在马鞍、马镫等马具还没有出现的时候,骑兵在马上是不稳定的,武器交锋在一起,带来的反作用力很容易让骑兵从马上坠下。骑兵一旦坠马,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之下,死亡率基本是100%。
所以早期的骑兵使用的都是弓箭,进行远距离作战,是战争中的辅助力量。当马鞍出现后,骑兵尴尬的局面被打破。早期的马鞍是一块简陋的布或者皮革,人们在马的腹部兜上一条腹带,然后把马鞍固定在马背之上。
古代马鞍
不久之后,两边翘起的高桥马鞍出现,这就让骑兵能够使用刀、矛等近战武器,冲锋在战场之上。
随后马镫以及骑兵护具的完善,让骑兵的力量完全发挥了出来。不管是近战肉搏,还是快速驰援,骑兵都成为了战场上令人畏惧的兵种。
古代马镫
通过马的驯化、马的训练、马具的完善,骑兵最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让中原各国瑟瑟发抖,自战国开始,骑兵与历史的走向相伴相生。
重骑兵一般人马均装备有防护性能良好的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长矛为主,以强大的冲击力和优秀的防御力而著称。著名的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具装甲骑和隋唐具装甲骑,辽宋夏金具装甲骑、蒙古重骑兵都是这一类型。南北朝也是中国重骑兵的黄金时代。
但是奇怪的是,曾被南北朝时代各国视为珍宝的重骑兵,到了唐朝被淘汰而选择轻骑兵。
实际上,唐代并没有淘汰骑兵,只是存在感比较低。唐朝不仅有重骑兵,而且也是作为部队的精锐而长期存在。唐朝国力强盛,相对平和,没有碰上合适的对手。再加上对手的变化也使得唐朝的重骑兵就算想表现也没有表现的机会。比如在李世民准备出征窦建德前,史书也明确记到:“太宗亲披黄金甲,阵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
唐朝初年的最大敌人是突厥。突厥其绝对的主力则是手持弓箭,穿着轻甲或无甲的轻骑兵。面对这样善用游击战的敌人,重骑兵由于速度较慢也无法及时的进行突袭。唐军不得不为了加强骑兵的速度而去掉沉重的马甲,在用铠甲保护好士兵的同时,尽量减低马匹的负重,用一部分防御力来换取骑兵的速度。因为速度要比杀伤力要重要的多,所以轻骑兵便在唐朝派上了很大用场。
安史之乱后因为主要敌人的变化,唐朝的主要敌人都拥有大量的步兵队伍,重骑兵因此也就重新上阵大放异彩。
明朝后期骑兵规模没有发展起来,除了文官掌权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的国库亏空,没有足够的资金培育和维持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众所周知,在那个枪支大炮还没有推广的时代,骑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骑兵所需要的投资甚大,但是骑兵所具备的机动性和杀伤力的确是其他的兵种所不能比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各朝各代应该十分重视骑兵部队的建设。就拿明朝前期来说,当时明朝所拥有的骑兵部队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后期却没有什么水花,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对于一个朝代来说,战争状态相比起和平状态而言还是较少,因此在和平时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军备维持工作。但是明朝后期却忽视了这个问题,使得骑兵规模大幅度减少。研究其中的原因我们能发现,当时明朝的国库的确是无法负担起如此重大的军事开支,毕竟在减少百姓赋税的情况下,财政收入也就相应减少,再加上当时遇上难得一见的自然天灾,xx农业生产损失惨重,因此要想保证和前期一样的军事配置自然也就不太可能了。
除此之外,随着明朝中后期的一些大型战争的失败,文官们在朝廷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强,而武官的地位却是有所下降。文官一向都不喜战争,在掌权后对战争则是能避就避,再加上此时文官也开始大肆打压武官们,连具有一定实权的武将首领都得不到优待,更别说这些下属的骑兵部队了,因此在这个时候,骑兵的发展也就渐渐走向了衰落。
关于哪个朝代没有骑兵和哪个朝代骑兵最多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