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如何连接投影仪
2922023-3-18
守岁最早在西晋就有记载,百姓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
现存文献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唐诗中对守岁习俗有不少的描写。
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见遍于城乡。
春节包括正月和除夕,过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指的是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大年夜就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晚上,通常设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为大年三十。这一天在古时候称为“岁除”,又叫“除夕”。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往往通宵不眠,俗称守岁。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至于流行因该是宋朝,应为宋朝军工业发达,鞭炮流行起来过年就热闹了起来
守岁的习俗来源于唐朝。
新年前的一天晚上要守岁,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
守岁习俗又名“熬年”,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春节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都是中国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一旦临近春节,人们都是每天都在忙着为过春节而提前做各种准备,在外的游子也都在往家里赶,就是为了和家人团圆。春节以前的时候人们都是叫它元日或者元旦的。
古代属哪个朝代最繁荣昌盛了?那一定是宋朝和唐朝。当然这两个朝代的春节也是最盛大的。中国人的春节习俗大多都是从宋朝开始的。宋朝的时候过年是吃“角子”,这东西和现在的是饺子差不多一样的。还有宋朝那会爆竹种类特别多,有百余种,一到过年挂满红灯笼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人放爆竹,通宵不绝啊。而且还要在后半夜守岁,寓意是为家人祈福,等到了第二天,就开始互相拜访,走亲戚了。
至于唐朝,那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时代,所以那时的春节也过得很讲究。在除夕前,人人都要往家里赶与家人团聚。除夕夜,街上和家里都挂满了大红灯笼,然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吃过年夜饭,然后全家人坐在火盆旁相伴熬到天亮,这叫做守岁,和宋朝的守岁是一样的习俗。唐朝那会儿还有一个活动,在晚上还有戴着面具击鼓舞蹈的活动,好像是用来驱除瘟疫的一种迷信的仪式,这是唐朝人独有的春节期间的夜间活动。
归结到底,春节的时候,主要的活动还是,扫尘,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还有拜年,其实和现在的春节活动都差不多的。
除夕守岁,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除夕守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在除夕夜这天,家里的灯火通宵不灭,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据传说、除夕守岁也是为了熬年,古时候,有个叫年兽的怪物,每到除夕的晚上,它就出来伤害人和牲畜。所以这天晚上人们都早早得关门闭户,围坐在一起不睡觉直到天亮,有时候为了消磨时间和壮胆,他们也聚在一起喝喝酒。等到第二天,大年初一的早上,年兽走后,人们互相出门拜年,庆幸躲过了年兽的伤害。
在我国的北方,除夕守岁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吃年夜饭。掌灯时分,一家人纷纷入席,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看春晚,谈笑风生,一起享受一年中难得的团圆时刻。当然在除夕夜这天,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点上灯笼,燃灯照岁,另外北方有些地区,还会将芝麻杆洒在院子的地面上,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并借由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美好寓意,祈祷在新的一年中万事顺遂,生活事业步步高升。
不过在除夕守岁时,也要有一些注意事项,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人,熬夜会打破他们日常的生活规律,使大脑皮层一直处理兴奋状态,这样会造成他们血压升高。所以建议老年人还是要遵循日常的生活规律,按时起居,不要被节日所困扰。同时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饮酒助兴自然是少不了的环节,那么在饮酒时,一定要注意量,过量饮酒对身体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的。饮食也要注意,因为守岁的时候为了打发时间,可能会不停地吃东西,这样肠胃负担比较重,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
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中国人在除夕夜里,最隆重、的事莫不过守岁,守岁是除夕夜最有仪式感的事情了。守岁,俗名“熬年”。
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这是记载守岁风俗最早的文献典籍。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由此可见,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除夕守岁的习俗就已风行大江南北。
除夕夜是旧年的最后时段,人们在这一晚彻夜不眠,以待天明。当时间的滴漏在围炉夜话的温馨氛围中,在子夜钟声与爆竹的热烈与喧嚣中,在祝福与期盼的声声话语中,新年的第一缕晨光携带者春风的暖意洒向千家万户,这正是王安石笔下“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意境。
如南朝诗人徐君茜所作的《共内人夜坐守岁》一诗中,就写到了他和家人守岁的情景:“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除夕之夜通宵不睡的风俗,从西晋一直延续到唐代,而且在唐代称为举国欢庆的一件盛事。唐朝民间通常在黄昏之后便开始燃烛守岁,灯火通明,通宵达旦,以迎新年。
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朝代,对于这么重要的节日,诗人肯定会在除夕夜竞技诗歌,唐诗中有直接以除夕守岁为题的诗歌。
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中写道“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白居易《除夜》中写道“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罗隐《除夜》诗中说“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这几位诗人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写出了他们在除夕夜的欢愉的感慨。
宫廷也不例外,李世民在宫廷中庆祝春节的到来,他和大臣们一起守岁,与民同乐,为此他也写了一首《守岁》的诗歌,诗中的“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描写的正是除夕守岁的情景。
到宋代,守岁的风俗已经遍布于城乡各地,且出现了很多关于守岁的诗诗词作品,苏轼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陆游说:“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这样的除夕夜注定是一个难忘的时刻,守岁从除夕夜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少不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在年夜饭就像它本身的寓意——团圆、团聚一样,成为维系一家人的情感的纽带。
除夕夜也是一家人“全家总动员”的时刻。在除夕夜,一家人欢聚一堂,围坐桌旁,共叙家常,宋代诗人毛滂在《元日》诗中写下了“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沈冻酒”的年夜饭盛景。
除夕夜守岁,是一个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时刻,这也是一个其乐融融、觥筹交错的欢愉情景。王安石更是在欣喜地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欣喜地写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名句。
家人在除夕欢聚一堂,一杯屠苏酒,其乐融融,其情恰恰,这温馨的时刻让人们更多了一份对家的眷顾,多了一份家的凝聚力。
除夕夜守岁的风俗习惯,也被人们沿袭至今。现在的人们在除夕夜会有看春晚、吃年夜饭、放烟花爆竹等一系列娱乐活动,其实都是辞旧迎新,既有对逝去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的美好希望之意。
除夕哪个朝代最好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除夕起源哪个朝代、除夕哪个朝代最好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