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苏轼是哪个朝代

沉寂于曾经2023-10-09 12:38:23我要评论

观潮苏轼是哪个朝代,第1张

观潮原文,注释及译文

一、原文: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二、注释:

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即指钱塘江潮汐。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遗憾。

三、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四、出处:《观潮》——北宋·苏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此诗。

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一种观点是“不过如此”。庐山烟雨浙江潮,感叹:“不过如此!”另外一种观点是“正是如此”。认为:首句为想像、听说中之景。末句为目睹后之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的意思?

意思是: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出自北宋苏轼《观潮》,原文为: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

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扩展资料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

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

观潮 苏轼

出生和死亡是人类以智慧文明归纳出的两个最伟大的概念,如果要提出能够直击灵魂的拷问,那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回答的,来的时候是否愿意来,走的时候是否愿意走?对于如何走向死亡,有没有一个正确答案可以罗列到“不枉此生”之后?

苏轼的一生可谓起落繁多,从他不同时期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心境感悟。我们将他生命的篇章翻到卷尾,看看临终之前的他,说了些什么?

元符三年,一生多灾多难的苏轼终于结束了长久流放的生活,重获大赦,此时的苏轼已是风烛老人,早已无心追逐。参禅闲散,安顿余年。

随着苏轼的老去,连他的三子苏过也已走上仕途,马上就要去就任中山府通判,苏轼听闻消息后,弥留之时为他手书一道偈子。

提笔之间,不禁想到自己曾迷醉其中不能自拔的庐山烟雨,它的神秘美丽加上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堪称天下奇景,如果不能亲自前往一赏,定会遗憾终身。

不过,这是他以前的想法了,因为曾经这些念念不忘,心神向往的景致,却在终于亲自经历过后,感受不到什么特别了。庐山烟雨不过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也不过是浙江潮水。

想到这里,苏轼淡然一笑,落笔写下两字“观潮”

观潮

 

宋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这首《观潮》从字面理解较为简单,但又极力彰显着不平凡,这不平凡之处就在于首句和尾句重复,这一异常便成了解读的热点。

要知道,苏轼晚年向往恬淡,开始参禅。在临终前写下这首偈子留给将要进入仕途的小儿子,自然会蕴含他一生所悟的道理。

将四句诗联系到禅语,便很相似于青原惟信禅师的语录。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后亲见知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到如今,又是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相形想象,苏轼所言,或许正是此意。

翻看苏轼先前诗集,不难发现,就有关庐山西湖的描写,不在少数。曾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对庐山描绘,还有“波光滟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来对西湖颂扬。

从那时看到现在的《观潮》,苏轼临终对人生的总结就一目了然了,是风动是幡动?不过是心动罢了。

苏轼《观潮》佛门禅诗分析与鉴赏

观潮

苏轼[1]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出处不详

【白话新唱】

庐山烟雨迷蒙

浙江巨潮澎湃

到底,什么是宇宙的真面目?

如果不能彻底明白

心中憾恨无限不能停止!

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了!

原来,本来无事,所有的答案都在问题里!

只是这样

只是只是这样

庐山依然烟雨迷蒙

浙江依然巨潮澎湃

【分析与鉴赏】

未悟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首句“庐山烟雨浙江潮”,正代表了人只能见到事物表相。

但是,从圣贤书上得知,在表相之后,另有真实、深刻的实相。有志之士开始寻找道路,努力前进,不究明实相不愿停止,这是“未到千般恨不消”。这时候,见到山怀疑不只是山,见到水怀疑不只是水,内心知道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自己的知觉系统扭曲过的假相。

再努力修行,行行重行行,有一天,没人知道什么原因,开悟忽然从天外飞来。终于,看到了表相以外的真相,到达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地。

不过,人在顶峰,高处不胜寒。悟道者还必须从高山返回人间,回归平实平常,慢慢地,悟见稳固,悟境扩大到生活全面,于是,他又发现,事物的表相与真相也不是对立的。从表相可以见到真相,从真相也可以衍生表相,新的突破又出现了,原来,“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本来就没有表相与真相的分别。

这正是“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此时此刻,人们才拥有纯然的心,从容欣赏天地万物之美。

[1]苏轼(1038-1101):宋代大文豪,在黄州时,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其诗、词、文、书、画都有古今第一流的造诣。

苏东坡曾为钱塘江写过一首什么诗?

《观潮》北宋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激荡,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岸上的人和船上的人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出没,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道路被数量众多的车马堵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的价格加倍的高。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一词多义:

观: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于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为 海涌银为郭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势极雄豪

重点虚词:

以: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连词,相当于“而”。

以此夸能。介词,凭借。

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

海涌银为郭。成为。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而: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表转折。

而僦凭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表承接。

词类活用: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皆披发文身。文,名作动,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作动词。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作动,举。

观潮的作者资料

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苹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

周密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亦有时感之作。能诗,擅书画。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与邓牧、谢翱等往还。

著述繁富,留传诗词有《草窗旧事》、《萍洲渔笛谱》、《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笔记体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

扩展资料:

著作

笔记小说;《武林旧事》(《观潮》被选入初二课文)、《齐东野语》、《癸辛杂识》、《志雅堂杂钞》,《浩然斋雅谈》、《澄怀录》、《云烟过眼录》。

词集:《萍洲渔笛谱》。以清乾隆时钱塘鲍氏《知不足斋丛书》所收《苹洲渔笛谱》二卷和《草窗词》二卷、《草窗词补》二卷为最古;另外有咸丰时杜文澜辑刻《曼陀罗华阁丛书》据鲍本校刻《草窗词》二卷、《词补》二卷,较为通行。

另有江昱疏证及辑本集外词,朱孝臧无著盦辑校《草窗词》,《彊邨丛书》刊本,天一阁藏抄本,王鹏运《四印斋》本,《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排印本。今有:邓乔彬点校《苹洲渔笛谱》,上海古籍1985年版。

藏书:  尤其作品勤于辑录宋代文献。家藏图书极富。父周晋,积累旧书有4万卷。自称:家有三世积累,凡有书42000余卷及三代以来金石之刻1500余种。建藏书楼为“书种堂”、“志雅堂”、“浩然斋”等,常校雠其中。编纂有《书种堂书目》、《志雅堂书目》,惜已早佚。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周密

关于观潮苏轼是哪个朝代和观潮宋苏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