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麦病是什么

长安花落尽2023-10-12 23:53:26我要评论

赤麦病是什么,第1张

小麦的赤霉病为何反反复复,有什么应对的办法?

小麦赤霉病,俗烂麦头、枯白穗,是小麦普遍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一般病情都会造10%左右的减产,流行爆发年份,甚至可以造成30%以上的减产。小麦感染赤霉病后,会导致麦穗籽粒不能正常灌浆,形成“白穗”,严重降低后期的产量和质量造。

当下全国各地的下麦已经进入或者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此时期是防治赤霉病的最关键也是最有效的时间,同时赤霉病的最佳防治时间仅有短短的几天,一旦错过,很难再取得有效性的防治效果。谷雨后的华北地区普遍有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很容易造成赤霉病的流行爆发,应当及时预防。很多农民在往年总说赤霉病防治效果不佳,这跟不当的防治方法、防治时机、用药技术等有很大的关系。下面说一下如何正确有效的防治小麦赤霉病。

一、防治药物选用要科学

错误防治做法:

虽然当下市场上防治赤霉病的药剂品类多大几十种,有专治性药物,也有兼治性药物,有的是复方制剂,还有很多质量不达标的产品。以往有很多的农民朋友为了图省事常用复方类或兼治类防治药物,就很难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正确防治措施

:到正规农资店购买药效高、残效期长的内吸性专门防治赤霉病的药物,如优质多菌灵或70%甲基硫菌灵。每亩喷麦穗部100克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100克的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往年一直使用多菌灵药剂的地区,病害可能对药物有一定的抗性,建议采取多菌灵与戊唑醇交替或复配使用,或者加大多菌剂使用药量,或者换用如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等药物提高防治效果。

二、防治时间要及时

错误防治方法:

实践证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用药时期在小麦抽穗到扬花期。在往年中,有的农民会在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用药,甚至还有到出现粉红色霉层才开始用药,用药过早或过晚,都会错过赤霉病的最佳防治时期,虽然用了药,但防治效果往往很不理想。

正确防治措施:

根据实验表明,在小麦齐穗到有5-10%的苗株扬花时喷药,此时效果最好。另外,防治的最佳时间不要墨守成规,应当灵活掌握,并重点注意以下几点特殊情况:小麦抽穗时温度高,会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时既可进行喷药;小麦抽穗时光照少、温度低(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3天以上连续降水,降水量达到12毫米以上,以及小麦品种抗病性差、麦苗稠密度大田间郁闭、空气湿度超过80%以上,都会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大爆发),会先抽穗后扬花,最好在始花期进行喷药;如果抽穗期遇到连阴雨天气,可能会造成赤霉病大肆流行爆发,此时喷药应当尽早不尽晚,可以抢降雨间隙时间早喷药、早防治,而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

三、喷药方法要科学

错误防治方法:

很多农户为图省事、省工,往往把1每亩的药物放到15升的喷雾器里使用,造成用水量过少,药剂混合不均、喷洒不全不均;另外,还有很多农户把大部分的药物都喷施小麦叶片上,或者在雨后不注意二次补喷防治,这些都不利于药物效果的发挥,不能很好地起到赤霉病防治效果。

正确防治措施:根据麦田种植密度,在保证用药量的基础上,每亩用水量应该保持在30-45升之间为佳,最少不要低于30升,换句话说就是,每亩喷施2-3喷雾器的药物溶液量。如果往年赤霉病情较重的麦田,第一次喷药后如果发现效果不好,应当在七天后再次及时进行二次补喷,同时喷药后发生降雨,也应当在雨后再次进行补喷防治。另外,在喷药时,要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喷均匀,并重点喷施小麦穗部。

什么是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赤霉病可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病,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以穗腐对小麦影响最为普遍和严重。表现为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小麦的赤霉病是怎么造成的,该如何有效的预防?

小麦赤霉病,近些年来一种比较常发的病害,危害小麦的正常生长,一旦发病,没有药剂能很好的防治,在一些地方,一些农户称小麦赤霉病为小麦上的“癌症”,轻则造成减产,重则直接绝收。

小麦赤霉病,又被称为红麦头、烂麦头,它从小麦幼苗的时候都有可能开始危害,不过,一般在小麦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这三个生育期发病比较明显,主要危害小麦穗部。

当小麦感染赤霉病以后,穗部会有白色或者粉红色的霉层,如果用手触摸,能感觉到有凸起,根据发病的时期不同,导致小麦抽穗不好或者抽出来的穗枯黄,到了后期,有些也会变成白穗。

小麦赤霉病的传播主要有3种,其一是种子传播,感染过赤霉病的地块,不能再留种,病菌会在种子中生存,当带病的种子再次播种后,就会继续出现赤霉病。

其二是田间患病的残株,比如该地块已感染赤霉病,在小麦收获后,一些病残体掉落在田间,病菌就会在这些病残体上越夏,等到下茬作物播种后,会提供腐生生活的场所,随后小麦再播种后,继续危害。

其三是路边的杂草,杂草也是赤霉病病菌藏匿的场所,在杂草中越冬、越夏,等到来年小麦播种后,随着风雨进行传播,危害小麦。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和外界因素关系很大,主要有以下5点:

1、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时,如果遇到连阴雨天气,发生赤霉病的几率大大增加,田间空气越湿润,小麦赤霉病越容易发病。

2、排水不良的麦田,容易发生赤霉病,比如浇水之后或者遇到下雨天,田间排水较慢,这种情况下,不仅是赤霉病,其它病虫害的危害也会加大。

3、播种过密的地块,发生赤霉病的几率也比较大,因为田间通风性、通光性减弱,小麦长势变弱,利于病虫害的繁殖生长。

4、氮肥使用过多的地块,一方面导致旺长,另一方面其他元素过少,不利于小麦的正常生长,赤霉病发生的几率也会增加。

5、地势比较洼的地块相比地势较高的地块,发生赤霉病的几率也会增加。

以上5点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容易发生的因素,开头小帮手已说过,小麦赤霉病一旦发病后,基本上很难有好的药剂能够防治,所以提前预防非常重要。

预防小麦赤霉病分农业预防和化学药剂预防,先说农业预防,主要有4点:

1、选择抗病性较强的种子,尽量不选择自己留种,如果要留,一定要记住发生赤霉病的地块不留种。

2、在播种时,不要过早过晚,也不要过密过深,保证小麦安全出苗,先从根本上做好预防。

3、水肥管理上,根据田间墒情和小麦的长势具体操作,尤其是水分管理,在小麦抽穗扬花期时,千万不要过多,适量即可。

4、针对已发生赤霉病的地块,为了保证以后小麦的生长,在收获时,一定要把病残体清理干净,挨着地块的杂草同样要清理出去,消灭病菌的栖身之地。

以上4点是农业方面的预防措施,下面说化学药剂的预防办法:

目前来看,小麦赤霉病的预防药剂还是挺多的,以前,大家会选择多菌灵进行预防,但是,随着长时间的使用,抗性越来越大,多菌灵的预防效果慢慢降低,近些年来,开始使用一些复配药剂,比如咪鲜·甲硫灵、戊唑·咪鲜胺、甲硫·戊唑醇、氰烯·戊唑醇、戊唑·多菌灵等等,预防效果还不错。

最后,再说说打药预防小麦赤霉病时,要注意以下3点:

1、不要见病才用药,这样就晚了,赤霉病和其他病害不一样,需要提前预防,有些农户在实际种植过程中, 看不到田间发病,一般不会去打药,等到看到病害后,就已经晚了,多多少少都会造成减产。

2、打药时用水量太少,导致打不透,预防效果一般,比如一亩地用30斤、40斤水这样可以的,有些农户为了省事,一桶30斤的水能打1亩半地,有些麦株上药液没有喷到,预防效果肯定一般。

3、对于发病特别严重的地块,建议进行多次预防,尤其是打过预防药剂后,出现了下雨天的天气,这时候,间隔7-10天,选择合适的天气,再次进行打药预防。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赤霉病的相关内容,大家千万要记得,赤霉病和其他病害不一样,它危害大,不好防治,需要提前预防,特别是抽穗扬花期遇到连阴雨天气时,更要多加注意。

小麦赤霉病有什么症状?小麦在什么时期得这病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 1.苗腐 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2.穗腐 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3.茎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

小麦赤霉病,扬花期染病,灌浆期见病,一旦发生,很难防治。防治该病,预防为主,要掌握两点,一是时间上,二是药剂。在小麦抽穗后扬花5-10%进行喷药预防,这几年提倡见花就打的防治措施。选用氰烯菌酯、氰烯.己唑醇、 戊唑.多菌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咪鲜.多菌灵、多.铜喷雾防治,间隔5-7天“齐穗期”再防治一次。

赤麦病是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赤小麦是什么、赤麦病是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