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如何减肥
2292023-3-6
缸葬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墓葬形式,不同于火葬和土葬的墓葬方式,缸葬能够使人的遗体不腐,长期保存良好的状态。
男子遵照父亲离世的遗愿,将父亲放入了一口陶罐当中密封,根据佛教“坐缸”传统,需要密封1000天才能打开,开棺之后,男子发现自己的父亲已成“千日佛”。
一、缸葬最早源自于史前时代。
史前时代由于生活条件不佳,人们的生存生活需要依靠陶器完成,陶器作为食物盛放的器具以及生活用具受到人类祖先的喜爱,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史前人类逐渐发现陶罐有密封食物、保持新鲜度的功能。
陶罐也逐渐从单一的食物器皿变成了广泛应用在各方面的器具,其中就包括作为在墓葬中的遗体盛放器具存在。
陶罐的上下部分契合程度非常高,能够有效隔绝细菌、微生物以及空气,长期存放在陶缸或者陶罐中的遗体能够完整保存下来,肌肤的纹理变化也和生前几乎相同,缸葬成为了史前人类喜欢且认同的一种墓葬方式。
二、宗教信仰让缸葬更具神话气息。
老人信仰佛教,佛教中的传奇人物大多采用坐化的形式来度过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缸葬的形式是老人认为最贴合佛教的一种墓葬方式,老人认为人死之后的灵魂可以从陶缸底部升入天堂。
葬于缸中必须以盘膝而坐的姿势入缸,这恰好和佛教坐化升天的姿势相差无几,并且还需要陶缸的底部预留两个孔洞,以便于灵魂的出入。
陶缸使得老人的尸体长久不腐,尸体的完整程度和木乃伊几乎相同,非常的神奇。
三、缸葬一直存在于黄河流域地区。
缸葬的形式可以缩减墓地空间,只需要挖出比陶缸略大一些的坑就能完成埋葬,并且所需要的资金也更少,符合古代底层民众生活的标准,能够负担得起。
陶器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
应该是在元代以后,原因有二
一;虽然在唐代就出现了青花,但所出瓷器都是粗糙的低温瓷,出自巩县窑,且都是小型器。唐三彩虽然颜色艳丽,但基本属于高温陶器,也就是半磁。宋代青花不但没有发展,发而走向衰落,还不如唐朝,而真正意义上成熟的青花最早是出现在元代。而粉彩出现年代则更晚,是清代才流行的,而且粉彩是在瓷器烧好的瓷胎上添加的,需要二次入窑低温固化。这是从瓷器的着色方面分析。
二;瓷器的制造过程较为复杂,大型的瓷器烧造技术非常难,开裂变形问题很难解决,所以在元代以前很少见到体量较大的瓷器。
从以上两点分析,体量较大的大花图案缸,年代上线不会超过元代,明清或更晚的可能最大。
陶瓷
china,
大写
China,
其意则为中国。
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xx和地区,如埃及、印度、希腊、波斯、西南亚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
器。陶器的制作也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那样
“
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
——
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
”
。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
瓷器。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如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还提供艺术的享受。
陶器的发明
古代人类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要寻找贮水、汲水、贮存和蒸煮食物的器具。从技术上来讲,很早就知道土
壤加水就具有可塑性,加上用火的丰富经验这些都是制作陶器的准备条件。另一个条件就是要
“
定居
”
。因为陶器不
易携带,既笨重又容易破损。当然,陶器的生产又促使定居生活逐渐巩固下来。
有人推测,古人为了使枝条编制的器皿耐火和密致无缝而涂上黏土,经过火烧之后,黏土部分很坚硬,进而发现
成型的黏土不要内部容器也可以烧制成器,这可能是最原始的陶器。也有人认为,古人是偶然发现用手捏成的器物
经火烧之后变得结实了,而且不怕水,因此而发现了陶器。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
10000
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
10800~9
700
年的遗物。
此外,在江西万年县、
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
10000~7000
年的陶器碎
片。
我国已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质地粗糙,厚薄不等,掺杂有大小不等的石英粒,质松易碎。用以烧制这
些陶器的原料都是就地取土。根据这些陶片中存在的矿物,以及测量少数陶片的烧成温度,可以确定这些陶器的烧
成温度大致在
700°
C
。在这些遗址中没有发现窑炉遗迹,可以推断是平地堆烧的。器型都是用盘筑或手工捏成型的
罐、钵之类的小型陶器。虽然这些陶器原料粗糙、造型简单、烧成温度低,但这毕竟是人类利用化学变化制造器物
的尝试,它大大地改进了原始人的生活质量。
距今
5
、
6
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从
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制陶业以比较发达,已发掘的陶窑遗址大部分在村落附近,表明为部落集体所有。烧制陶
器的黏土是经选择具有一定塑性的黏土。陶器基本上是手制成型,也有部分小型器件采用模制。到了仰韶后期开始
出现慢轮修整。普遍使用陶窑烧制陶器。在陶窑中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烧烤,火力也比较均匀,减少了陶器的龟
裂和变形。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
最能反映当时制陶水平的是细泥彩陶。
它表面呈红色,
里表磨光,
且造型独特,
可见当时的制陶工艺已达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此外这些陶器上还绘有生动逼真美丽的图案,这充分表现了绘画者的
想象力和创造才能,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解原始社会先民生活和生产的可靠信息。
一万年前,原始窑烧制时,由于陶坯与大量空气接触烧成的陶器为红色,成为红陶。
七千年前,在陶坯表面用红、白、黑等绘纹形图案,入窑烧制后花纹附着于器物表面,称彩陶。
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制陶工艺的珍品是黑陶这种陶器器壁薄如蛋壳而坚硬厚度仅
1
—
3
毫米,表面
漆黑有光。烧制这种陶器的关键工艺是在烧成后期,用泥封窑顶,同时渗水入窑,烟熏渗碳。
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后期,
在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一种印纹硬陶。
由于原料中酸性氧化物相对增加,
因此烧成
温度达
1100°
C
。到了商代印纹硬陶开始大量生产,它吸水率外型美观、坚硬耐用,成为深受欢迎的陶器品种。
1、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进人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据考古资料发现,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现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
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xx的起源》一书中写道:“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载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最初是用泥糊在编织物上烧成的,后来就直接用泥制坯烧制了”。据考古资料发现,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出现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大致相当于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前)的早期或中期。
3、陶器的发明和制陶瓷业的兴起,不仅大大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使人类的定居生活变得更加稳固。在漫长的蒙昧时代,人类只能被动地利用天然材料,将其加工成石器、骨器、木器等。但这类器物仅仅改变了材料的外部形态而并未改变其内在性质,可是制陶术的发明,却充分利用火的威力,完全改变了泥土的化学性质,从而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人造材料一陶。若与石块、兽骨、木材相北,泥土显然是一种更为丰富、更便于加工成型和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
4、因此可以说,新材料“陶”的出现,为人类进一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拓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新天地。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之一。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绘画艺术作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童年,即史前时期,就放射出奇光异彩。
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中国史前绘画艺术遗存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其中最主要的是彩陶画。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画是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仰韶文化是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而得名的。其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遗址颁分布地域东到豫东,西至甘、青接壤地区,南达鄂西北,北抵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而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先民善于制作彩绘的陶器。
1978年,在河南临汝阎村出土了一件陶缸。其器形为敞口、圆唇、深腹,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腹部是彩绘《鹳鱼石斧图》。这幅《鹳鱼石斧图》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
《鹳鱼石斧图》画面纵37厘米,横44厘米。在绘画史上,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童年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而且以其宏伟的气势,体现了中国史前彩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整幅作品的内容分为两组:右边画的是一把竖立的装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细致地用黑线条勾勒出来。左边画的是一只圆眸、长喙、两腿直撑地面的水鸟。它昂着头,身躯稍微向后倾,显得非常健美,嘴上衔着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
石斧是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人们用石斧砍倒荆棘,开辟田地。人们用石斧防御猛兽袭击,保护自身安全。石斧在原始人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自然,原始人对石斧产生了崇拜的心理。画面上的石斧是经过作者精心艺术加工处理的,它不是简单地静物写生。真实情况,石斧只能随意平放,不会自然竖立。作者让石斧巍然屹立在画面右边,斧刃朝向外边,形象严肃,一丝不苟,显示出巨大的威力,石斧被赋予灵性,人格化了。它已经成为氏族图腾,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了。画面上的水鸟,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鹳,但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是鹭。不管是鹳也好,还鹭也好,都是能给原始氏族带来欢乐、吉祥的益鸟。鹳衔着大鱼,虔诚地面对石斧,意味着向石斧奉献供品,祈求石斧保佑氏族平安、吉祥、欢乐、丰收。这幅彩陶画极有可能是原始氏族图腾崇拜礼仪场面的一个特写镜头。
一般彩陶上的绘画以装饰纹样为主,像这种描绘物象的绘画罕见。《鹳鱼石斧图》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纹饰绘画与器物密切结合,而物象绘画与器物形状基本脱节,绘画的独立性增强了。整幅作品中,鹳、鱼、石斧的描绘极具绘画性。无论是形象的塑造,还是画面的构思,都不像纹饰绘画那样考虑如何与器形有机结合,而它仅仅是以陶缸腹部表面作画而已。在这里,绘画性彩陶与几何纹彩陶的分离,以至绘画与陶器的分离,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审美观念、创作思想及绘画技巧向更高阶段演进的体现。
《鹳鱼石斧图》的表现手法与创作思想具有以下特色:
作者根据石斧、鹳、画的不同形象、内容和要求,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去表现。石斧和鱼,用黑色线条勾勒轮廓、起承转合刚柔互用的笔致,把表现对象的形状和神情描绘得十分生动;鹳则直接用色彩涂染形体,惟有眼睛,用浓重的黑线勾圈,中间用黑色圆点表现眼睛,显得分外有神。这幅作品已经孕育了中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两种基本形式──勾勒和没骨。
用黑色线条准确地勾勒出石斧的真实形象,并赋予它灵性,把它人格化,让它巍然屹立在画面上,从这样的构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中国史前绘画艺术家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想。
关于陶器水缸用于哪个朝代和陶缸的历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