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笔洗属于哪个朝代

独留清风醉2023-10-13 08:11:51我要评论

哥窑笔洗属于哪个朝代,第1张

山东济南博物馆藏清乾隆哥窑笔洗的价值

山东济南博物馆藏清乾隆哥窑笔洗的价值非常高,而且其研究价值也是很高的。哥窑是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人关注,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现代简约美,非常吸引人。相信很多人一提到哥窑,脑子里马上就映出它的瓷器釉面开片,所以这也就是哥窑的主要特征。

陶瓷笔洗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各种笔洗不但造型丰富多彩,情趣盎然,而且工艺精湛,形象逼真,作为文案小品,不但实用,更可以怡情养性,陶冶情操。

古用贝壳、玉石制作;

宋代已有典雅的瓷笔洗问世;

明代还用铜制作的小盂作笔洗,历代多以玉、陶等制作,较为丰富多彩。

型多为扁圆形、青花瓷为多,上饰各种花纺图案,极富朴素、文雅和庄重感。

如仿官釉桃式洗,清雍正乾隆两朝仿宋代官釉器极为成功,釉质多样,莹润凝重厚。此洗呈现桃形,外壁塑贴带枝叶桃实,洗内有大开片,外底中心有3个芝麻大小的支钉痕,周围环以14个支钉痕。

通体施粉青釉,釉面滋润,造型别致,工艺精细,是瓷洗中精美之作。虽无款识,但明显具有雍正仿官窑器的特征。

如仿哥釉叶式洗,清乾隆,清代雍正、乾隆时,景德镇仿宋代汝、官、哥、定、钧等名窑作品非常成功。哥窑器中的朱色、粉青、灰青釉等,无不仿制。造型多为葵口碗、琮式瓶以及笔筒、笔洗、笔架等工具。这件呈树叶形,釉色粉青、釉质莹润,通体釉面被粗且深、细而浅的两种纹线交织切割,俗称“金丝铁线”。外底有芝麻大小的支钉6 个,外底中心青料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双行6字方款。此器造型典雅,釉面纹片富韵律感。

形状

历史上各个朝代笔洗的典型特征和样式

笔洗为洗涤毛笔的器皿,多为敞口、浅腹。

有圆形、葵花形、桃形、荷叶形、莲花形、蔗段形等。

多以陶瓷、玉、铜等制成。

洗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从传世品来看不会晚于唐代,宋元之时逐渐增多,明清时达到顶峰,各种质地、各种样式的洗不胜枚举。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15 回复此发言

3 回复:笔洗(图)

以玉制作笔洗始于唐代,传世品甚为罕见。

朵云纹单柄玉洗,为唐代器物。

器为椭圆形,平底。

一侧有朵云环形柄,外壁凸雕双排朵云纹,内壁光素。

玉呈青绿色,局部有浸斑。

其云纹极具流动感,飘逸感,特别是三歧骨内心凹进的朵云,为唐代玉雕的断代依据之一。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20 回复此发言

4 回复:笔洗(图)

宋代以瓷质笔洗常见,玉质笔洗传世品不多。

元代已有玉质仿生形笔洗,镂雕桃实形玉笔洗,形如剖开的桃实,外壁一侧以镂雕和阴文饰桃叶,并达口沿处成为洗柄。

玉呈湖绿色,局部浸有褐色。

此种形式的笔洗在明清瓷笔洗中较为常见,元代则极为罕见。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21 回复此发言

5 回复:笔洗(图)

明代玉笔洗较为常见,且形状各异,有桃形洗、方洗、圆洗、荷莲洗、螭龙把洗等。

其典型特征是器型古朴,特别是纹饰给人以大刀阔斧的粗犷之感,较少有清代的精工细作。

如青玉螭纹笔洗,洗为海棠式,平底,外口沿一侧雕有两条螭龙,另一侧雕一螭龙为柄,雕工细腻,但纹饰简洁粗犷,器物十分高雅古朴,玉质细腻。

又如玉螭龙把洗,其洗式与朵云纹单柄玉洗十分接近,但纹饰简洁明快,较少有人工雕琢之痕。

明代雕玉器物的特征十分明显。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32 回复此发言

6 回复:笔洗(图)

清代玉笔洗较明代明显增多,除明代所见器型外,更有叶形洗、瓜形洗等。

其雕工极为精湛细腻,尽显华贵富丽,与明代粗犷简洁的风格明显不同,而且洗身所雕纹饰更加繁缛,有人物、植物、动物、山水等。

如碧玉雕花卉纹圆洗,洗式较为普通,为圆形,敞口,平底,外口沿有双板沿柄,但所雕纹饰极为细腻,洗心为花卉纹饰,线条细密而流畅,板沿柄及外壁亦雕有花卉纹饰,纹饰的层次清晰丰富,为明代所无。

清代玉洗的另一特征是观赏性远远超过实用性,与其说是文房用具倒不如说是文房摆件更为贴切。

如青玉叶形洗,洗身为一狭长的叶片状,洗柄为对生的小叶片。

其色泽青绿颇有树叶的颜色,而所雕的筋脉极为清晰细腻。

如用来洗笔,岂不暴殄天物!又如青白玉荷叶洗,洗形为荷叶状,本无稀奇之处,但洗内却凸雕五婴戏莲图,雕工精湛细腻,人物栩栩如生。

其观赏性颇强,但无实用性,如用来洗笔,水中颜色附着在纹饰之间如何擦拭?诸如此类的玉洗在清代极为常见,这也是明清笔洗的不同之一。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35 回复此发言

7 回复:笔洗(图)

以铜为洗虽然文献上有记载,如宋王君玉《国老谈苑》载:“太宗一日写书,笔滞,思欲涤砚中宿墨,顾左右,咸不在,因自俯铜池涤之”。

此铜池即铜笔洗。

但明代以前的实物甚罕,就目前所见清代器物来看,多为圆形,鼓腹,洗身光素,较少有纹饰,器身打磨极为精细,如铜洗为清代器物。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36 回复此发言

8 回复:笔洗(图)

以瓷制作笔洗始于唐宋,明清之际极为盛行,传世品丰富,并成为笔洗的主流,在文房用具中最具有观赏性。

明屠隆《考盘佘事·笔洗》载:“今用作洗,最佳者有官哥元洗、葵花洗”。

陶洗最早见于唐代的三彩印花纹洗,而宋代瓷洗则风行一时,哥窑、汝窑、龙泉窑、官窑、钧窑等均有传世品。

其形制有圆洗、方洗、六棱花口洗、三足洗、鼓钉洗、板沿洗、蔗段洗、匜式洗等。

或洗面光素以釉色取胜,或有暗刻纹饰,典雅大方。

不仅为当时的宫廷重宝,亦为后世楷模,千金难求。

玫瑰紫釉海棠洗,为宋代钧窑烧造,洗呈六花瓣口海棠式折沿,底承以三云头足。

洗内为月白色,外为玫瑰紫色,为宋宫廷用瓷,此造型的洗与鼓钉式洗在宋代较为常见。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40 回复此发言

9 回复:笔洗(图)

洗在宋代出现后,迅速取代了其他材质,历朝历代烧造不衰,时代特征极为明显。

金代瓷洗传世品极少,就目前所见胎体较为粗厚,纹饰古朴豪放。

印花菊瓣洗为金代耀州窑生产,洗壁为菊瓣形,浅腹,平底。

洗心印有葡萄藤叶纹饰,线条洗练,纹饰清晰。

虽不甚精湛,却也有简洁豪放的艺术效果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6:54 回复此发言

10 回复:笔洗(图)

代瓷器以日常生活用瓷为主,文房用具也有烧造,但洗的数量极少,故具体面目不甚清晰。

明代瓷制文房用具迎来了自宋代以来的第二个高峰,凡宋代洗式皆有生产仿制,并首创了十棱洗,造型新颖别致。

青花云龙纹十棱洗为永乐年间烧造,洗呈十棱形,侈口,浅腹,平底,外壁及洗心饰有纹饰。

胎白质细,青花色泽浓郁,此器型后代多有生产。

明代三足洗的造型也别有新意,如素三彩海蟾洗,收口,丰肩,上腹外凸,下腹内收,下承以三云头足。

明代的瓷洗与玉洗一样,多注重其实用价值,虽然洗身饰有华丽的纹饰,烧造颇为精致,但丝毫也不会降低它的使用功能。

清代瓷笔洗在明代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步,造型更加丰富,除承袭前朝外,新创烧了竹节洗、八棱洗、腰圆洗、扇式洗等。

除圆洗外,以桃式洗、叶式洗较为常见,其造型优美别致,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如仿龙泉釉荷叶洗、仿汝釉桃式洗,分别为雍正、乾隆时烧造,造型新颖,构思巧妙。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7:00 回复此发言

11 回复:笔洗(图)

清代瓷洗的另一典型特征是观赏性强于实用性,这在一些特殊的洗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仿哥釉三足洗,洗呈八方形,如切开的半个桃子,洗底承以模拟树干的三足,树干盘附向上成双柄,造型极为别致,不仅实用而且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

又如三彩笔洗,洗身为树桩形,口沿塑有松枝和松鼠,洗底平卧一水牛,其色彩艳丽,纹饰栩栩如生,作为文房用具实难让人忍心注水涤笔。

由于明清瓷质笔洗生产量大,传世品颇多,故在具体的收藏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每一朝代的特征,方能准确断代。

笔洗除上述介绍的材质品种之外,还有玛瑙,水晶等。

由于传世品甚少,加之市场价格甚高,远非一般收藏者所能承受,故不在此介绍。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7:00 回复此发言

12 回复:笔洗(图)

1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7:02 回复此发言

13 回复:笔洗(图)

1

作者:快乐大不同 2位粉丝 2006-7-25 17:03 回复此发言

14 回复:笔洗(图)

1

哥窑瓷器是什么年代的

哥窑瓷器是宋代的,烧造年代为南宋中晚期,产地为浙江龙泉。“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还是中国五大名窑之一,哥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瓷器描述: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

名称由来: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瓷器特征: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宋代哥窑笔洗底款有哪些特点

宋代哥窑瓷器底款有哪些特点

相传宋代龙泉章氏兄弟各主窑事,哥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中关于”哥窑的记载,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处州人章姓兄弟分造,兄各生一;当时别其所陶,曰哥窑。土脉细紫,质颇薄,色

青浓淡不一。有紫铁足,多断纹隐裂如鱼子。釉惟米色、粉青两种,汁纯粹者贵,唐代《肆考》云:古哥窑器,质之隐纹如龟子,古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碎器纹则大小块碎。古哥器色好者类官,亦号百极碎,今但辨隐纹耳,又云汁釉究不如官窑。”

清代《南窑笔记》“哥窑”条记载:即名章窑,出杭州大观之后,章姓兄弟,处州人也,业陶,窃做于修内寺,故釉色仿佛官窑。纹片粗硬,隐以墨漆,独成一宗釉色,亦肥厚,有粉青、月白、淡牙色数种。又有深米色者为弟窑,不堪珍贵。间有溪南窑、商山窑仿佛花边,俱露本骨,亦好。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加椹子石未,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由此,哥窑铁足,釉面莹润多断纹,风格特征近类南宋官窑。哥窑器以纹片着称,其中多为黑黄相交,俗称金丝铁线。

关于哥窑笔洗属于哪个朝代和清代哥窑大笔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