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猝倒病发生原因有哪些

独留清风醉2023-10-14 20:37:11我要评论

苗木猝倒病发生原因有哪些,第1张

苗木的幼苗猝倒病有哪些类型?

也叫立枯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为针叶树育苗阶段常见的病害之一。

症状识别

病害一般发生在一年生苗木上,2~3年生的苗木有时也能发病。受害最严重的是自出土至一个月之内的幼苗。病害的症状因发病时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

种芽腐烂型

播种后至幼苗出土前,病菌侵染种子或幼芽,使种子或芽的组织腐烂,通常成堆发生。在地面则表现为缺苗、断垄。在种子未经处理、催芽播种后土壤温度过低,土壤积水或板结,幼苗延迟出土的情况下,种芽腐烂现象比较普遍。

猝倒型

幼苗出土后,木质化前,若遇阴雨,病菌自根颈侵入,产生褐色斑点,病斑扩大呈水渍状后根茎腐烂、缢缩,苗木迅速倒伏。或因天气干旱,地表温度过高,根颈烫伤,缢缩猝倒,故称猝倒病。这是这种病害最常见的症状表现。

茎叶腐烂型

幼苗出土后,在苗床低凹,阴雨连绵,密度过大或揭去覆盖物过迟的情况下,苗木的幼叶嫩茎为病菌感染,枯萎腐烂,病菌不断向下发展,在枯死的茎叶上,常有灰白色蛛网状的菌丝体。也称为苗腐或顶腐。

根腐立枯型

苗木茎部木质化,地上部受害机会较少,但病菌仍可自根部侵入。被害苗地上部初表现为萎蔫状态,继而针叶枯黄。这种病苗易于拔起,检视根部可见须根腐烂,主根皮层亦腐烂,后期往往只剩主根木质部一根光杆。死苗不倒,故又称立枯病。

病原及发病规律

发病原因有非侵染性的,如土壤渍水,根系窒息死亡,还有根部灼伤及污染等环境因素引起。而主要是由病原物所引起。其病原为腐霉菌、丝核菌和镰刀菌。这些病原菌多为土壤中的习居菌,具有很强的腐生能力和广泛的寄主范围。在没有活寄主存在的情况下,能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相当长时期地营腐生生活,或形成菌核,卵孢子、厚垣孢子等休眠体能度过不适环境。一旦遇到合适的寄主便侵染为害。这类病菌在土壤中蔓延和侵染的速度相当迅速。据观察,有的病菌菌丝在土壤中每昼夜可蔓延2~5厘米远,而完成一次侵染有时只需半天时间。

由此可知,土壤带菌是猝倒病主要的侵染来源。这些病菌主要生长在10厘米左右的表土层。种子带菌的可能性很小。

幼苗猝倒病的发病时期约在4~10月,发病的高峰期因各地气候条件和播种时期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自幼苗出土至一个月左右为发病盛期。在此时期内,病害的流行或为害程度与土壤含水量、降雨量、降雨次数、雨季长短以及大气相对湿度等有密切关系。雨量大,降雨次数多,相对湿度高,发病率高,雨季长,病害蔓延的时期也相对延长。随着苗木木质化的增强,病害则逐渐减少。一般说来,幼苗出土3个月以后,病害的危险性就不大了。不过应注意,随着气温上升,如果苗床过干旱,根腐立枯型的病害还有可能增加。

一些不合理的苗圃操作和管理,往往会加剧猝倒病的发展。例如:前茬作物为茄科植物或蔬菜地,不经消毒处理即播种松、杉、落叶松等,易受猝倒病菌感染发病;雨天操作土壤易板结,使种芽窒息,促进腐烂;在幼苗感病的危险期中,灌水太多,这样会造成苗床积水和过度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整地粗糙,床面不平或苗床低洼,易积水,促进发病;未腐熟的肥料,常常带有未分解的病株残体,因而施用未腐热的肥料,有活力的病原菌也随之进入苗床,感染幼苗;播种过早,则土壤温度低,延迟出苗时间,增加种芽的腐烂率。播种过晚则出苗后立即遇到较高的气温。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各种病菌的生长发育非常活跃,而苗木又处于最易感病的阶段,极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防治方法:猝倒病的防治,应采取以栽培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

1.圃地选择:

选用地势较高,排水好的沙性土作育苗地。精选种子,适时播种。推广高床育苗及营养钵育苗。

2.加强苗期管理,培育壮苗,提高幼苗的抗病性。

3.土壤消毒:

用1:200倍多菌灵或其它杀菌剂拌成药土垫床和覆种。具体方法是:用10%可湿性粉剂,每667米用5千克,与细土混合,药与土的比例为1:200。多菌灵具有内吸作用,对丝核菌和镰刀菌的防治效果更为明显。此外,还可选用以五氯硝基苯为主的混合药剂处理土壤,如五氯硝基苯与代森锌或敌克松(比例为3:1),4~6克/米以药土沟施。或用2%~3%硫酸亚铁浇灌土壤,种子消毒用0.5%高锰酸钾溶液(60℃)浸泡2小时。

4.药剂防治:

幼苗出土后,可喷洒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喷1:1:120倍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喷洒一次。

苗木幼苗期猝倒病为何频繁发生?该如何解决呢?

黄萎病又叫青枯病,是松、杉、红豆衫等幼苗期最常见的病虫害之一。“木材技术工程师”早些年参加预苗时与它触碰较多,只需对策及时,该病也算最好处理。黄萎病在全国各地均有产生,从种籽萌芽期、小苗发掘出直到茎干木质化均可病发。在绿化苗木发掘出前因后果该病浸染而产生的烂掉,称为芽腐型黄萎病,它会造成苗期死苗。

因为绿化苗木聚集,叶茎被细菌浸染后粘在一起,顶尖深褐色后烂掉,称为梢腐型黄萎病当小苗茎干并未木质化时病原菌从绿化苗木茎基浸染,导致绿化苗木底部被浸染位置凹陷溢缩并倒苗而死,称为猝倒型黄萎病。为此型危害更为比较严重。超低温高低温情况下非常容易产生,无际连阴雨时要附加留意。平均气温小于15度之下,湿度大,自然通风状况不太好,非常容易导致黄萎病。

一般都是嫩叶伸展而出叶未长出的情况下,非常容易病发。病发前期,茎根部发生水迹状病斑,随后发展趋势成棕褐色。症状表现为病部起先浸水状,后变棕褐色并缢缩成条状。菜株易倒苗,但菜秧叶茎已为翠绿色,其病因是:苗期土湿度大,且温度低,小苗生长发育不壮,严寒天因雨雪天气而致。四季豆黄萎病是茄子苗期普遍病虫害,多产生在育苗床等幼苗期。

茄子苗期因为超低温高低温,苗期低洼地,自然通风欠佳,阳光照射不够所选成的。预防可以用,苗菌敌,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咯菌晴或精甲霜灵喷雾器都是有非常好的作用。挑选挡风遮雨朝阳、提灌便捷处见苗期,并选用新床土,适度通风换气,温度控制控湿,种籽运用药物解决消毒灭菌。苗期发觉病株时,立即用5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干细土追施床体。

苗木猝倒病是什么?

(damping-off of nursery stock)

(周仲铭)

又称立枯病。普遍发生于各种森林苗圃和温室中,幼苗死亡率常达20%以上。被害树种范围非常广泛。绝大多数针叶树种均感此病,其中高度感病的有杉、松、落叶松、云杉等属树种。阔叶树中,刺槐、枫香、悬铃木、椴等的苗木也易受害。病害从播种后即开始发生,所表现的症状因苗龄不同而异。播种后到出土前,表现为种子或幼芽腐烂,地面则表现为缺苗。苗木出土后至木质化以前,表现为根和根颈部腐烂,整株倒伏。将新倒伏的幼苗轻轻拔起,可见其根部的薄壁组织已完全腐烂。这一阶段病势发展最为猛烈,数日内即可导致苗木大片倒伏,猝倒病因此而得名。苗木木质化后,病害表现为植株干枯,根部皮层腐烂,但直立不倒,故又名立枯病。引起猝倒病的病原菌多达数十种,其中以腐霉菌、茄丝核菌和镰孢霉最为普遍,为害亦最大。这些病菌广泛分布于土壤中。在适宜条件下,病菌在土壤中每昼夜可扩展2~5厘米,并于48小时内引起幼苗倒伏。在没有活寄主的情况下,它们能在土壤中的植物残体上营腐生生活,或形成菌核、厚垣孢子进行休眠。这些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抗性,可长时期存留于土中。当条件有利于寄生时重新活动,侵染活植物。

猝倒病的发病期及发病高峰,因各地气候条件和播种时期而异。一般自幼苗出土后1个月左右为发病盛期。随着苗木木质化的增强,病势逐渐缓和。出土3个月以后,病害的危险性即大为减少。在发病期内,病害流行的程度与土壤含水量、降雨量、雨季长短以及大气相对湿度有密切关系,雨量大、雨季长有利于病害发展。不合理的耕作和管理会加剧猝倒病。在低洼地育苗,灌水过多使苗床积水;春季播种过早,气温低,使幼苗木质化时间延长;或播种过晚,使苗木的易感病期与病菌最活跃的时期相吻合等均会加重发病。由于棉花、玉米、花生、茄子、马铃薯、瓜类等作物也是上述猝倒病菌的寄主,种植过这类作物的土壤中往往积累有大量的病菌,在这种土壤上播种易感病的树种,很容易导致病害流行。

防治猝倒病以采用综合措施为宜,主要是:①改善育苗技术:苗圃设在排、灌方便的地段上,不在前作严重发病的地块上播种易感病树种。播前催芽,适时播种,控制水肥,不使幼苗过分柔嫩和延长木质化时间。发病严重的苗床实行轮作,以降低土壤中病菌的数量。轮作可采用板栗、栎、合欢、皂荚等抗病树种。②土壤处理:猝倒病菌主要来源于土壤。故播种前作土壤处理是防治此病最有效的办法。土壤处理剂种类很多,五氯硝基苯用于以丝核菌为主要病原的地区,效果非常显著,但它对镰孢霉和腐霉无效;敌克松或内吸剂多菌灵可兼顾多种病菌。在许多xx,溴甲烷和氯化苦也常用于土壤处理。设备完善的温室,使用高温蒸汽进行土壤消毒,效果极好,且对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无副作用。③种子处理:播前用五氯硝基苯、敌克松或多菌灵等药剂拌种也可防病。种子带猝倒病菌的可能性很小。拌种的目的主要是把杀菌剂随同种子带入土壤,使种子周围形成一消毒的小生境,或为种、苗所吸收,作用与土壤处理相似,但较易行。幼苗出土后立即喷洒多菌灵也可收到良好效果。

关于苗木猝倒病发生原因有哪些和苗木猝倒病的症状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