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状元哪个朝代

独留清风醉2023-10-15 15:20:56我要评论

嘉定状元哪个朝代,第1张

温州历史上的状元都有谁?

文科状元:7人

姓 名 属 地 年 代 职 位

徐 奭 瑞安(今泰顺)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 两浙转运史,知苏州等

王十朋 乐清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 侍御史、知饶、湖、夔、泉州

木待问 永嘉(今鹿城) 南宋隆兴元年(1163) 子詹事、礼部尚书

赵建大 永嘉(今龙湾) 南宋嘉定四年(1211) 都官郎兼国史院编修,工部尚书

周 坦 瑞安 南宋嘉熙二年(1238) 知安吉州、徽州、刑部尚书

徐俨夫 平阳(今苍南) 南宋淳祜元年(1241) 知抚州、礼部侍郎,

周 旋 永嘉(今鹿城) 明正统元年(1436) 左春坊左庶子、预国史经筵官

武科状元:19人

潘文虎 永嘉 北宋靖康元年(1126) 步骑将领,成忠郎。

陈鳌 平阳(今苍南) 南宋绍兴八年(1138) 修武郎,授东南第八将

陈鹗 平阳(今苍南)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 修武郎,授东南第十将

蔡必胜 平阳 南宋乾道二年(1166) 江东将领,知漕州\庐州镇淮右擢吉州刺史

黄裒然 平阳(今苍南) 南宋淳熙四年(1187) 武学谕、迁博士

林管 平阳(今苍南) 南宋绍熙四年(1193) 枢密副使

薛贽 永嘉 南宋嘉定七年(1214) 特科状元

朱嗣宗 平阳 南宋嘉定十年(1217) 未祥

林梦新 平阳 南宋绍定五年(1232) 知梧、言、浔三州

朱熠 平阳 南宋端平二年(1235) 监察御史、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

赵国华 平阳 南宋淳佑元年 (1241) 未详

项桂发 平阳(今苍南) 南宋淳佑四年(1244) 知循州、雷州、授枢密院同知

章梦飞 平阳(今苍南) 南宋淳佑七年(1247 ) 知肇庆府

张宗德 平阳 南宋宝佑四年(1256) 未详

朱应举 平阳 南宋开庆元年(1259) 知道州

蔡起辛 瑞安 南宋景定三年(1262) 知饶州、翰林院侍讲

翁[木鄂]平阳 南宋咸淳五年(1269) 知贵州

林时中 平阳(今苍南)南宋咸淳七年(1271) 未祥

王名世 永嘉(今龙湾)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 锦衣卫千户,武三元

陈亮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陈亮,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为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思想家、文学家。那陈亮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请参考.

陈亮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陈亮是南宋思想家、文学家。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宋孝宗时,被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淳熙五年(1178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状元及第,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及至官而逝,年五十二。宋理宗时,追谥“文毅”。

陈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风格豪迈,有《龙川文集》、《龙川词》传世。

人物生平

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九月七日(1143年10月16日),陈亮出生于婺州永康前黄龙窟一个没落的士人家庭。 他在身叙中说:“陈氏以财豪于乡,旧矣,首五世而子孙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陈氏在其祖父代,家境富裕,人丁兴旺。“当时聚会,动则数百人”,“其后数年,死生困顿,何所不有”,从此便没落下来。陈亮的曾祖父陈知元在宋徽宗宣和(1119年—1125年)年间“以武弁赴京守御”,随大将刘元庆死于抗金战斗之中。他的祖父陈益“明敏有胆决”,其父陈次尹刚成年即为全家生活而奔波。

陈亮的母亲十四岁时便生下了陈亮,所以对陈亮的哺养教育之责,主要由他的祖父、母承担。他们对陈亮期许颇重。陈亮后来回忆说:“皇祖、皇祖妣鞠我而教以学,冀其必有立于斯世,而谓其必能魁多士也。……少则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父。”

《宋史·陈亮传》说他“生而且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从青少年开始,就显示了他的聪颖精明、才华横溢和志量非凡。在十八岁时,他就考查了历代古人用兵成败的事迹,写出了《酌古论》二十篇,讨论了十九位历史人物。当时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这部书,对他十分赏识,赞誉为“他日国士也”,并“请为上客”。然而,周葵期望把这位有希望的青年纳入道德性命之学的轨范中去。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周葵任参知政事,聘陈亮为其幕宾,“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尽其议论”。周葵授以《中庸》《大学》,曰:“读此可精性命之说。”但陈亮对此不感兴趣,他后来说:“绍兴辛已、壬午之间,余以极论兵事,为一时明公巨臣之所许,而反授《中庸》《大学》之旨,余不能识也,而复以古文自诡于时,道德性命之学亦渐开矣。”陈亮虽然对道德性命之学有所了解,但他却认为,那种空谈心性的道德性命之学无补于实际,更不能解决抗金统一事业,所以没有按照周葵为他设计的道路去实行,而是继续研究前人的历史,并且又撰著了《英豪录》和《中兴遗传》两部著作,冀图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中兴复国的借鉴。

乾道四年(1168年),二十四岁的陈亮“首贡于乡,旋入太学”。次年,朝廷与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苏息”,唯独陈亮认为不可,他以布衣身分,连上五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五论》。朝廷置之不理,陈亮回乡教书讲学,“学者多归之”。陈亮在青壮年时期,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得中。他说:“亮闻古人之于文也,犹其为仕也,仕将以行其道也,文将以载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则虽仕何为。” 他出于一个爱国者的责任感,又于淳熙五年(1178年)连续三次上书,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自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一隅的国策和儒生、学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风气,感动了孝宗,孝宗“欲榜朝堂以励群臣,用种放故事,诏令上殿,将擢用之”,但被陈亮拒绝。这是因为孝宗的宠幸大臣曾觌想掠美皇恩,抢在孝宗召见之前见陈亮,拢络陈亮以扩展个人势力,此事为陈亮所知,因而 “逾垣而逃”。由于奏疏直言不讳,遭到了当政者的忌恨。回乡之后,就有人向刑部控告了他,刑部侍郎何澹素日忌恨陈亮,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了他,并施以酷刑,“笞亮无完肤”。此事孝宗得知,下诏免死。陈亮回乡后,又发生了家僮杀人的事,被仇家控告为陈亮所指使,陈亮之父被囚于州狱,本人被下大理狱。这次蒙难,因丞相王淮和好友辛弃疾等人的营救,又得免死,回家后的三年中,同朱熹展开了“王霸义利之辨”的交锋。

经过两次下狱摧残以及长期的排挤打击,陈亮并未对恢复中原之志有所改变。淳熙十五年(1188年),亲自到建康(南京)京口(镇江)观察地形,作词《念奴娇·登多景楼》,对建康京口一带描写道:“一水横陈,连罔三两,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主张不要把长江天险仅仅当做是隔断南疆北界的门户,而要把它作为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跳板,长驱直入,不须反顾。并且再次上疏,建议孝宗“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意恢复”。这时正遇孝宗决定内禅,奏疏未予上报,此次上书不但未到孝宗皇帝之手,反而因其内容指陈时弊,触怒了许多官僚,“繇是在廷交怒,以为狂怪”,“当路欲置我于死地”。陈亮回乡后,一次参加乡人宴会,主人在陈亮汤羹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后猝死,他的家人诬告是陈亮下毒谋害, 陈亮因此再吃官司,下了大理寺狱。后因少卿郑汝谐在宋光宗面前求情,才免于死。这次下狱,从表面上看属于刑事案件,实际在其背后隐藏着政治原因。陈亮出狱后说:“亮滥膺无须之祸,初欲以人残其命,后欲以受赂残其躯,拒狱反端,搜寻竟不得一笔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

陈亮竭忧于国事,为xx民族的复兴尽瘁忧梦,在多次上书中,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好建议,虽也曾得到孝宗的赏识,但终未被任用。直到绍熙四年(1193年),陈亮五十一岁时,他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中了状元。他在给宋光宗的谢恩诗中说:“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又在《告祖考文》中说:“亲不能报,报君勿替。七十年间,大责有归,非毕大事,心实耻之。”

状元及第后,陈亮被授职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但因长期“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高”,最终于绍熙五年(1194年)的一天夜里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二岁。后来,经吏部侍郎叶适请求,朝廷特授陈亮一子为官。

陈亮死后,好友辛弃疾作《祭陈同父文》纪念他。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叶适撰《陈同甫王道甫墓志铭》。

明清两代有多少状元,榜眼,探花,进士是出自上海?

据《上海通史》记载:“明清两代,上海地区共有状元7名。”按年代和地域分:松江有明代钱福、唐文献,清代戴有祺(原籍金山卫人);青浦有明代张以诚;嘉定有清代王敬铭、秦大成和徐郙。未列入《上海通史》记载的还有几位状元。

蔡以台字委实,号兰圃,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后因母亲年迈辞官,回籍侍奉,闭门养亲。著作有《三友斋遗稿》、《姓氏窃略》等。

嘉定有“三状元”:王敬铭、秦大成和徐郙。

状元王敬铭,字丹思,号味闲,生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卒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系康熙六十寿辰,特开恩科,王敬铭得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王敬铭擅于丹青,工于小楷,所作山水画,清腴闲远,娟丽洒脱,深得康熙赏识。现在,嘉定区博物馆内还藏有其殿撰山水中堂一幅。其诗文集名为《未岩诗稿》。

秦大成字澄叙,号簪园。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考中状元,仕至翰林院修撰。

徐郙生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卒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请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徐郙工书画,作品为慈禧所喜爱。徐郙故居,坐落于嘉定城区南大街22-26号。据史料介绍,徐家有房屋五进,第三进是正厅,称“寿棋堂”,有楠木庭柱四根。1996年冬,所有房屋在旧城改造中拆除。原址已新建了一幢幢新式楼房,门前的南大街已拓宽改造,道路两旁绿树成行,状元府亦无踪迹可寻。

戴有祺,字丙章,号珑严,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参与殿试,科考官定他为第二名,康熙认为戴有祺有一手好书法,定为一甲一名,中了状元,在翰林院供职。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科乡试为内直诸词林官。是年大考詹翰被列为三等,降职为修补知县。戴有祺不愿赴任,弃官回到松江。据记载,他家本住松江城内钱泾桥畔,辞官返乡后,筑室蒋泾桥,辟小园,取名“慵斋”,后因生活贫困,房屋出售他人。这是一个穷极潦倒的状元。

明朝的状元

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县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丰城县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显(1367年-?,福建建阳县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广襄阳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观(1363年-1402年,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进士(?-?,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韩克忠(?-?,山东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永乐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丰人)

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永乐九年(1411年):萧时中(?-?,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骐(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增鹤龄(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1454年,南直隶无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马愉(1395年-1447年,山东临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长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隶宁晋县人)

正统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正统四年(1439年):施盘(1417年-1440年,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正统七年(1442年):刘俨(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正统十年(1445年):商辂(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孙贤(河南杞县人,1423-1477)

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湖广华容人,1423-1492)

天顺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顺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江西永丰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张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谢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钱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费宏(江西铅山人,1468-1535)

弘治三年(1490年):钱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57)

弘治十二年(1499年):伦文叙(广东南海人,1467-15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陕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顾鼎臣(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40)

正德三年(1508年):吕柟(陕西高陵人,1479-1542)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祖籍江西庐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进贤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杨维聪(顺天固安人,1500-?)

嘉靖二年(1523年):姚涞(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1512年-1545年,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瓒(浙江杭州府钱塘人,1499—?)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隶太和人,祖籍昆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鸣雷(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1518-159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福建福州府闽县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诸大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时行(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1527-1594)

隆庆二年(1568年):罗万化(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536-1594)

隆庆五年(1571年):张元忭(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538-1588)

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1550-1610)

万历五年(1577年):沈懋学(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1539-1582)

万历八年(1580年):张懋修(湖广江陵人,1555-1634)

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国祚(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1559-1624)

万历十四年(1586年):唐文献(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1549-1605)

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宁人,1541-1620)

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1553-1626)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1561-1626)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秉忠(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1574-1626)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张以诚(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1568-1615)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杨守勤(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66-?)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士俊(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1577-1661)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1580-?)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1593-1644)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钱士升(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1575-1652)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庄际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74-1636)

天启五年(1625年):余煌(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651)

崇祯元年(1628年):刘若宰(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一作潜山人,?-?)

崇祯四年(1631年):陈于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崇祯七年(1634年):刘理顺(河南杞县人,1582-1644)

崇祯十年(1637年):刘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1587-1646)

崇祯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顺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杨廷鉴(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状元之称源于哪个朝代

状元之称源于唐朝。

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中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废除,历经近1300年。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千古名言不知激励多少学子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别称鼎元。但古时的状元也不是全部是殿试第一名。唐郑谷及第后,作《宿平康里》诗“好是五更残酒醒,耳边闻唤状元声。”但是郑谷当年是第八名,而不是第一。五代时南汉《十国春秋》云“刘龑(yǎn)定例,作状元者,必先受宫刑。故罗履先《南汉宫词》曰:“莫怪宫人夸对食,尚衣多半状元郎。”

列举五位安徽状元名称以及所属朝代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祖籍休宁县城,寄籍宣州宁国县,宋宁宗嘉定(1217)丁丑科状元。吴潜一生任职繁多,两次为相。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右丞相兼枢密使,宝祐四年(1256)晋封崇国公。不久被召入朝,再次陈述“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之必要,被理宗采纳,拜特进左丞相,晋封庆国公。景定三年(1262),吴潜暴病而亡。有文献说,他是被贾似道的党徒借宴会之机毒死的。德佑元年(1275),贾似道势败,吴潜被追封原职,特赠少师。

戴衢亨(1755-1811),字莲士,一字荷之,祖籍休宁县,寄籍江西大庾(今大余县),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科状元。戴衢亨出身书香门第,刻苦好学,博览诗文,但考了近30年仍未中秀才,他的诗文朋友捐钱给他买了顶“秀才”帽子。乾隆四十一年,跳过县考,直接去州府参加选拔举人的乡试中举。乾隆巡幸天津时召试,钦取一等,授内阁中书。第二年,连闯会试、殿试两关,连中二元,被钦点为状元。戴衢亨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乡亲们在祠堂大摆宴席庆贺。醉意惺忪的戴衢亨提笔挥就一联为:“三十年间,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亦无名,人眼不开天眼开;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又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戴衢亨为官不依附权臣和珅,在乾隆年间屡遭贬抑,迟迟不能升迁,官职低微,仅为侍读学士。曾拜著名文学家、考据学家段玉裁为师。因才智出众,嘉庆二年(1707)命运开始转机,以侍读学士加三品卿衔,并因主张政府应节约开支、不加赋税而得到嘉庆帝的宠信。嘉庆三年,加恩军机大臣。嘉庆十五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十六年四月,卒于京。

潘世恩(1770-1854),字槐堂,号芝轩,祖籍歙县,后以经商迁移浙江,再移居江苏吴县,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科状元。潘世恩参加童试时,终日坐不离席,吴县令李昶亭出对上联:“范文正以天下自任”,潘世恩即刻对出:“韩昌黎百世之师”。李县令又出横批“青云直上”,潘世恩又对上“朱绂方来”。李县令惊诧不已。潘世恩中状元后,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潘世恩一生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为官,先后为吏部、礼部、工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上行走、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为人处事端正,善始善终。道光宣宗皇帝对他宠遇特隆,特许他紫禁城乘轿,入宫派太监扶持,每逢大寿赐御书寿联。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号蛰生,晚号澹静老人,寿县人,清咸丰九年(1859)己末科状元。孙家鼐在殿试试卷里把“董仲舒”的“舒”字误写成“书”字,十个阅卷大臣都未能看出来,竟拟为一甲第一名,叠在头一本进呈,道光皇帝钦定,照原次序发下,金殿传胪(唱名),孙家鼐中了状元。事后发现这个别字,阅卷大臣联名请求处分。道光皇帝想到已经自己钦定,既已发榜,就不予追究。于是就留下了“瞎眼皇帝、别字状元”的话柄,一时传为笑谈。实际上孙家鼐是很有才华的。皇帝廷试时,命他以大清王朝兴盛写一副对联,他挥笔立就:“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维羲皇尧舜;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月明星辰。”藏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号,自然天成。皇帝击节称道:“绝妙”,即钦点状元。孙家鼐历任内阁学士、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礼、吏三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退休后又拜东阁大学士、转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设立京师大学堂时任第一任管学大臣。孙家鼐赞同变法,主张“xx欲富强,首先要开办学堂”、“开民智”、“通下情”,因为他坚持科举不停则学校不兴之议,新政皆废,独留大学堂。孙家鼐尽忠为国,不谋私利,严于利己,家教甚严。宣统元年卒后,赠太傅,谥“文正”,赐“太傅第”。

李群(805-?),合肥人,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甲辰科状元。李群早年与杨衡、符载、王简言同隐于庐山,号称“山中四友”,均颇有文名,为宰相李宗闵所知。李宗闵曾传言,“如主考,庐山四友当以到京先后次序取中。”后果是李宗闵主考。李群年方18岁,独自一人离山。到京应考时,还是迟到了,考试已开始,贡院已锁门。他情急地捶门请求入院应试。李群容貌秀美,气质不凡,竟使主司为之动容,便放其入考,终一举夺魁。

关于嘉定状元哪个朝代和嘉定状元钟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