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嗝怎么办?
2392023-3-12
江南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为《相和歌辞 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 乐志》。是汉代民歌
汉代
【江南】
文学体裁:汉乐府民歌
原文 译文对照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水上可以采莲,莲叶多么茂盛,鱼儿在莲叶间嬉戏。
鱼在莲叶的东边游戏,鱼在莲叶的西边游戏,鱼在莲叶的的南边游戏,鱼在莲叶的北边游戏。
这首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曲》之一,原见《宋书。乐志》,算得上是采莲诗的鼻祖。主旨在写良辰美景,行乐得时。清人沈德潜评此诗为"奇格"(《古诗源》卷三)。张玉谷则认为此诗不写花而只写叶,意为叶尚且可爱,花更不待言。
大体这种民歌,纯属天籁,最初的创作者未必有意为之,而自然显现一片大自然活泼的生机。余冠英先生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四句,可能是"和声"。前三句由领唱者唱,而后四句为众人和唱。
诗中"田田",指荷叶茂盛的样子。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采莲曲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指荷花。乱入:杂入、混入。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闻歌:听到歌声。始觉:才知道。
【按】此为汉代民歌,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
【田田】叶子浮出水面相连接的样子。
[赏析]:这不仅仅只是描写采莲的民歌,更重要的是一首描写与劳动相结合的情诗。
诗歌开头的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动力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往来、相互和应的情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通过对莲叶和鱼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
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女”、“怜”,象征爱情,以“鱼”隐喻“男”、“性”,以鱼儿戏水莲叶间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嘻戏的欢乐情景。
当然更有好事者说这是一首艳诗,我是不承认滴,此诗清新活泼、质朴明朗,此处虽隐喻了“性”,但不艳不俗,恰到好处。
大意:江南水乡真是采莲的好地方,小船穿行在茂盛鲜丽的莲叶间。鱼儿也是那么的快活,在莲叶间自由自在地嬉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南,一会儿北。
《采莲曲》- 王昌龄 - 唐代
• 《采莲曲》- 白居易 - 唐代
• 《采莲曲二首》- 王昌龄 - 唐代
• 《采莲曲》- 李白 - 唐代
• 《采莲曲》- 贺知章 - 唐代
• 《采莲曲》- 刘方平 - 唐代
• 《采莲曲》- 萧纲 - 南北朝
• 《采莲曲·秋江岸边莲子多》- 张籍 - 唐代
• 《采莲曲·金桨木兰船》- 刘孝威 - 南北朝
• 《采莲曲》- 徐彦伯 - 唐代
关于采莲是哪个朝代和采莲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