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鸡是哪个朝代

人逝花落空2023-10-19 01:17:41我要评论

瓦罐鸡是哪个朝代,第1张

被侄子做成“瓦罐鸡”的朱高煦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朱高煦,朱棣次子,与仁宗朱高炽是手足兄弟,为徐皇后所生。论辈分,他跟其后的建文帝朱允炆是同一辈,但他们亲爱的爷爷对待他们的态度却是极其不一样的。朱允炆在朱元璋撒手西去后登基称帝。

对于朱元璋而言,大儿子朱标的死对他是个很大的打击,在老年丧子的背景下洪武大帝对朱允炆的宠爱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朱高煦呢,燕王次子,自幼生性凶悍,且多武人气息,莽撞不思后果,在洪武年间被召入京师南京学习。在老爷子眼皮底下,朱高煦没有任何收敛,照旧肆无忌惮,言行轻佻,不好学业。老爷子那么注重子女教育的人,怎么可能容得下这般荒诞的行为,于是乎呢,这娃儿就被他爷爷嫌弃了。

之后,先皇驾崩,诸藩王要求进京吊唁,却被朱允炆否决,反而准许各藩王子嗣入京吊唁,于是乎,燕王世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代表燕王赴京。在南京的日子,朱高煦也是丑态百出。

洪武十一年,朱高煦到达南京,然而在朝野中这位郡王游手好闲、品行不端,他的舅舅徐辉祖(徐达之子,徐达之女许配予朱棣)语重心长地告诫自己的这个外甥,可这大哥不但不听,还把徐辉祖的爱马偷走了,得嘞,这是想当盗马的窦尔敦了。不仅如此,建文帝为了确保燕王安心,释放了软禁的燕王二子,这老人家还特地招摇地回北平,一路上还把驿丞给咔嚓了。子不教,父之过,一时间,燕王的名声就被他这活宝儿子给搞臭了。你就说,这样一个活宝,搁谁谁喜欢?在洪武、建文两朝,朝廷对这个极品都是很嫌弃的。

转眼间,朱棣雄心勃勃,加上老和尚姚广孝的煽风点火,最后朝廷一顿削藩的临门一脚,靖难就这么打响了,并成功将燕王的旗插上了南京城头。

虽然这个朱高煦在朝野内被嫌弃,可毕竟是朱棣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和自己又那么相似,一样的英俊潇洒,一样的横刀立马,还有一样的臭不要脸,简直就是自己的翻版,相较那个当初驻守北平的朱高炽,一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还没有父亲那么的不择手段,极度推崇仁政,和朱棣相当于两种治国策略的极端。可是呢,人家偏偏比你生的早。

被做成“瓦罐鸡”的朱高煦为什么会失败?

由于宣宗朱瞻基的震怒,这位昔日的“靖难”猛将,当今的皇叔,就这么被压在300斤重的铜缸底下,堆满柴火后被活活烧死,尸骨无存。

靖难之役中,不光展现了朱棣的雄才大略,朱高煦也出尽了风头。

1399年,朱棣起兵靖难,虽然经历多次磨难,但因为朱允炆的瞎指挥,多方有利条件都倒向了朱棣,最终以一方藩王之力扳倒了有绝对优势的朱允炆。

如要论功行赏首当其冲该是军师姚广孝,如若不是这个和尚的运筹帷幄,恐怕朱棣真坐不了皇位。再就是手下的猛将,冲锋陷阵立下了不少功劳,这其中就有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

朱高煦外表俊朗,况且能征善战,靖难中有多次救驾的功劳,因此朱棣十分喜欢他。相比之下大儿子朱高炽就有点不尽人意了,不仅身材肥胖常年多病,还有点瘸,路走多了都要人搀扶着。

可以说朱高煦对靖难的胜利有一半功劳,不仅作战勇猛,极大的鼓舞了士气。还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若没有他,恐怕朱棣早就兵败身亡了。

比如在浦子口一战中,朱棣被击败,都想着要议和了。就在这关键时刻,朱高煦率领生力军朵颜三卫前来助阵,朱棣一高兴就说错了话:“再晚一步老爸就死了,你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努力"这句话颇具内涵,在朱高煦认为,老爸将来要传位给他了,自然跟打了鸡血一样,玩命的往上冲。

成祖的食言让朱高煦很窝火。怎么办?联合三弟一起扳倒大哥吧。

1401年,朱棣靖难成功,顺利登上皇位,但此时他却忘了当年对二儿子说的话。封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只得了个汉王的封号。对父皇的食言,朱高煦很窝火,自己拼了命的冲锋陷阵,最终还是要在大哥手底下装顺民,这哪能甘心呢?

他先是仗着成祖的宠爱,屡次拒绝就藩。接着就开始和三弟赵王朱高燧想法设法的陷害太子了,朱高炽的老师丘福刚好是三弟朱高燧的亲信,这也为他陷害太子提供了便利。

从永乐8年起,朱棣连续五次御驾亲征蒙古,每一次都让朱高炽坐镇南京监国,这样更把常年受到成祖猜忌的朱高炽,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在朱高煦的陷害下,太子朱高炽身边的亲近大臣不断的有人遭罪。先是大学士解缙,因被诬陷“擅与太子谋,恐不轨”被处死。

接着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成祖亲征蒙古大胜归来,随行的朱高煦又趁着成祖高兴诬陷太子。回到南京后,仅仅是因为监国的太子迎驾慢了点,就引来朱棣的大发雷霆,甚至动了废太子的念头。危急时刻,太子身边的几个大臣主动承担了罪责,纷纷被下了大狱。

虽然两个弟弟屡次想害自己,但太子朱高炽一直坚持着仁孝,每次朱高煦因劣迹被人告发,他都主动祈求父皇宽恕弟弟。这也让朱棣很高兴,天长日久,朱棣的“心理天平”开始向太子倾斜了,让朱高煦的夺位想法没有得逞。

父皇的反不敢造,哥哥的反没来得及造,轮到侄子做皇帝了一定要博一把。

大哥朱高炽当了10个月皇帝就死了,上位的是年轻的侄子朱瞻基。

朱高煦根本没把侄子放在眼里,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借着向宣宗朱瞻基进献元宵灯笼的机会,开始刺探朝廷虚实。八月,朱高煦以为时机成熟,效仿朱棣正式起兵举事,不想侄子朱瞻基速度太快,一转眼打到了自己的城下,慌乱中军心大乱纷纷出城投降,到最后朱高煦才发现自己居然成了孤家寡人,只好出城受缚。

好好的“逍遥王”不做非要作死,最终如愿成了“瓦罐闷鸡”。

按说谋反是要诛九族的,但由于明宣宗朱瞻基刚刚继位,根基未稳,所以他并没有杀掉二叔朱高煦,只是将他软禁在北京的逍遥城里,除了限制他的自由外,其他一切供给都十分丰富,还时常赏赐一些东西。

按说朱高煦也该满足了,可他就是要作死。

有一天朱瞻基突然兴起,到逍遥城来看望朱高煦。朱高煦一见到皇帝,心中的不平之意再次升起,竟然趁着皇帝走过身边的机会,伸出一只脚去,把皇帝绊了一个大跟头。宣宗惊魂未定,恼羞成怒。

命人将二叔朱高煦罩在一口300斤重的铜缸下,四周围起柴火,将朱高煦活活烧死了,连带着处死了朱高煦的几个儿子。

一代猛将朱高煦,就这么死了,既没有战死沙场的壮烈,也没有宁死不屈的光辉形象,最后竟然以这种结局收场,还顺道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可以说很是凄惨。

颇有成祖遗风的朱高煦,为什么夺位失败了?

朱高煦在战场的表现勇猛果敢,很像年轻的燕王朱棣,这也是早年朱棣喜欢他的原因,但朱高煦太狂悖了,不懂得收敛。

成祖后期,朱高煦常常以李世民自诩,永乐十三年(1415),朱高煦还秘密建立了一支效忠自己的亲兵队,这让朱棣对他的态度逐渐由喜爱变成厌恶。

明宣宗登基后,朱高煦一直找茬,狮子大开口不断的要封赏,刚上位的明宣宗故意表现的极其软弱,皇叔要什么就给什么。这让朱高煦很高兴,错误的判断明宣宗好欺负。

正式起兵后又过分的自信,明宣宗御驾亲征都快打到城下了,他还在城里幻想着皇帝美梦。

瓦罐煨鸡在那?

相传北宋嘉佑年间一洪州才子约友人郊游,至一美景之处,命仆人就地烹鱼煮鸡烧肉,玩至夕阳西下,众人仍意犹未尽相约明日再来。临走时,仆人将剩余鸡鱼肉及佐料放入瓦罐,加满清泉,盖压封严,塞进未熄的灰炉中用土封存,仅留一孔通气。次日,众人如期而至,仆人将掩埋的瓦罐搬出,才开瓦盖,已是香飘四溢。此后,众人外出游玩均如法炮制,后被一掌柜得悉,引至饭庄,瓦罐煨汤自此扬名民间,成为赣菜一绝。曾有美食家赋诗赞曰:“民间煨汤上千年,四海宾客常留连。千年奇鲜一罐收,品得此汤金不换。”《瓦罐煨汤记》中也曾记载到“瓦罐香沸,四方飘逸,一罐煨尽,天下奇香”。

关于瓦罐鸡是哪个朝代和瓦罐鸡的制作方法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