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上长脓包型痘痘怎么办
1772023-3-4
引起三七根腐病的原因很多,在田间表现的症状也比较复杂,症状不同通常是由不同的病原引起。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引起三七根腐病的病原主要有真菌性病原和细菌性病原。
1、细菌性根腐:七农俗称“绿臭”。主要发生于种苗移栽田,在出苗期间引起芽腐。该病在二、三年生三七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一般在芦头与芽基结合处出现褐色水渍状病变,继而呈角状向上蔓延,造成茎杆基部腐烂中空;病害发生初期在晴天中午很容易发现,植株地上部表现为急性萎焉,即叶片呈绿色萎焉披垂;在发病部位可以看到百色菌脓,闻有臭味。
2、真菌性根腐:三七真菌性根腐由于引起的病原种类不同,表现症状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黄腐:表现为地上部植株矮小,叶片黄化;地下部块根初期根部末端受害,以后逐渐向内部扩展,受害病根呈黄色干腐,常可见黄色纤维状或破麻袋片状的残留物。七农称为“黄臭”。
(2)块根开裂:受害块根表现为块根开裂、黄褐色,地上部植株矮小。
(3)受害块根表现为髓部组织首先腐烂,而根部皮层仍相对完整。该病害在各年生三七上均有发生,但以二、三年生三七发病较为严重。在三七整个生长期间均有发生,但以3~5月份和9~10月份发病较为严重。出苗期间又以二年生三七发病严重,表现为芽部腐烂,受害部黄褐色,并可蔓延至茎杆基部,造成植株倒伏,地上部叶片仍为绿色。
受害根部黑褐色,逐渐呈灰白色软腐浆汁状,有腥臭味,多发生在6~8月雨季,种植年限愈长,发病愈严重,病株由侧根腐烂,延及主根或根状茎及茎基部出现黄褐色病斑,不断扩大蔓延,直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一是栽培前严格选地,切忌连作,移栽时不要伤根。二是注意排水,防止地下害虫为害,发现病株及时拔除。三是病轻的用200倍液硫酸铜或1∶1∶100倍波尔多液消毒1分钟,另行栽种,病重者应挖出加工,病穴撒石灰消毒,以防蔓延。
pseudoginseng root rot
龚浩
由镰孢霉引起,为害三七根,导致植株枯萎的一种真菌病害。中国云南、广西、广东、浙江等新老产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发病率高达60%~70%,是毁灭性病害。一年生至三四年生三七都能被害。典型症状是地上部叶片黄变,生长势差,发病初期中午温度高时叶梢下垂,早晚可恢复。挖出病株,可见根部主侧根和须根变黄褐色,以主根为多,根茎羊肠头处开始腐烂。若一侧发生根腐,地上部有时出现相应的一边叶片变黄,剖开病根,沿维管束组织变黄褐色,后期病根全部呈黑褐色或灰白色腐烂,俗称“鸡屎烂”。
病原物主要为茄类镰孢[Fusarium solani(Mart.)Sace.],其次为尖孢镰孢(F.oxysporum Schlecht.)串珠镰孢(E.moniliforme Scheld.)中间变种等,属半知菌,瘤座孢目。
根腐病发生与土壤管理差、三七长势弱,机械伤和虫伤等因素有关。轮作年限短、土质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耕作粗放,栽苗伤根,偏施化肥,冬春干旱未浇水或蚯蚓、线虫等地下害虫为害导致根系发育不良,产生伤口,容易发病。3月出苗期开始发病,6月至9月高温多雨时进入病害高峰期,4月至5月和10月至12月气温偏低、干旱、病害发生少。菌丝体、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上越冬。通过菌土转移(灌溉水流、土壤耕作等)或带病种苗传播。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肥料也能传病。病菌通过根部伤口或从根茎自然裂口侵入,尤其线虫造成的伤口是主要的侵入途径。云南产区有一种茎线虫[Ditylenchus sp]为害,加剧根腐病的发生。
三七根腐病以综合防治为主。常采用:①精选无病健壮种苗栽植。②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无病生荒红壤土建园。③实行5年以上轮作制,一般三七连栽不宜超过3年。④移栽时避免伤根,注意灌排,合理施肥,防治地下害虫,越冬做好防寒保湿和清洁田园等工作。⑤出苗前后和生长期用代森铵、退菌特1∶1∶500混合液浇灌,防止和减轻病害。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撒施石灰消毒。
关于田七根腐烂怎么办和田七的根能吃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