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爱吃饭怎么办?
2092023-2-27
所谓“建安七子”是指汉末建安年间出现的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前文提到“三曹”,而其实“七子”与“三曹”一样,是当时文坛的杰出作家。建安七子分别为:应玚应德琏、王粲王仲宣、刘桢刘公干、阮瑀阮元瑜、徐干徐伟长、孔融孔文举、陈琳陈孔璋七人(前面表其名,后面表其字)。这个称谓源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
建安七子中,孔融早逝,他因得罪曹操而被处死,所以其实后期文坛比较活跃的只是后面“六子”。而其余六子最大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
当时的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况当中,建安文人,包括三曹与七子都写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与百姓困顿的诗,其风格刚劲有力,内容深刻,是为“建安风骨”。
据文学史记载,王粲存诗23首,而他的代表作是《七哀诗》三首,试看其中一首中的个别句子:“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生动地写出了战乱时期生灵涂炭的场景,写实的场景让人不忍卒读。另外,王粲还与曹氏兄弟有一些邺下唱和之作。
刘桢最有名的诗数《赠从弟》其二,这首诗可以算是一首咏物诗,是一种表志之诗,表明自己坚定之节操。另外他有一些游乐诗。
“建安七子”中,较有名的便是以上二人。而其他如陈琳、阮瑀、徐干、应玚等人留存诗作较寥,只有一篇或者数篇名作。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架出门郭北行》、徐干的《室思诗》等。这些诗作一定程度上也表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但他们的名气与成就终不能盖王粲与刘桢。
论后人对建安七子诗作的接受与评价,显然又是以王粲为优。钟嵘《诗品》将其列于上品,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七子之冠冕”。在七子中,他们对王粲的文学成就是予以最高肯定的。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孔融
孔融,鲁国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年少时曾让大梨给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这也就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讨伐董卓行列,后来为曹操办事,但因劝阻曹操攻打刘备而被处死。
为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陈琳(?~217)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人。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诗、文、赋皆能。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全篇以对话方式写成,乐府民歌的影响较浓厚,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散文除《为袁绍檄豫州文》外,尚有《为曹洪与世子书》等。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所以曹丕有“孔璋章表殊健”(《又与吴质书》)的评论。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写得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又《神武赋》是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的,风格与《武军赋》相类。陈琳在汉魏间动乱时世中三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功名的热衷。这种热衷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与“七子”其他人相比,他的诗、赋在表现“立德垂功名”一类内容上是较突出的。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王粲
王粲字:仲宣生卒:177-217(41岁)
籍贯 [兖州]山阳高平 [今山东邹县]
容貌 貌寝而体弱通侻
官至 侍中
家族资料 父亲 王谦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刘表|琮
王粲 - 简明历史传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其祖为汉朝三公。献帝西迁时,王粲徙至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其时旧制礼仪废弛,朝内正要兴造制度,故使王粲与卫觊等典其事。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着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其中〈七哀诗〉、〈登楼赋〉等皆为名作,有《王侍中集》。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
王粲 - 简明演义传记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王粲幼时往见左中郎将蔡邕,蔡邕见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一次与友人共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又曾观人下围棋,其局乱,王粲复为重置,不误一道。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其为上宾。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令归降于曹操。曹操至荆州,王粲赐爵关内侯。魏国始建宗庙,王粲与和洽、卫觊、杜袭同拜侍中,共议尊曹操为「魏王」;后因中书令荀攸谏止不行而后忧死,其议遂罢。
王粲的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昔文帝、陈王以公子之尊,博好文采,同声相应,才士并出,惟粲等六人最见名目。 粲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制,然其冲虚德宇,未若徐干之粹也。」(《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传》)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干、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粲长于辞赋。干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三国志魏书二十一王卫二刘传》引《典论》)
◆钟嵘评魏侍中王粲:「其源出于李陵。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 」(《诗品》)
◆白居易《题文集柜》诗:「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
徐干
徐干(171年—217年),字伟长,东汉时期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
少年勤学,潜心典籍。当时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礼命蹊躇,连武欲致之”。他以“轻官忽禄,不耽世荣。”谢绝。建安初年,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徐干本人擅长辞赋,能作诗,其五言诗妙绝当时。其主要著作是《中论》,当时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玄猿赋》、《漏卮赋》、《橘赋》、《圆扇赋》……等,曾被曹丕评为“虽张(张衡)﹑蔡(蔡邕)不过也”(《典论·论文》)
阮瑀
阮瑀(?——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阮瑀的音乐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当时名人,位列“竹林七贤”,妙于音律。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应玚
应玚(?--217年),东汉末文学家,字德琏,东汉南顿县(今项城)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父名应珣,官至司空掾(掾为古属官之通称)。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玚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
玚处于汉、魏战乱时期,对人民的灾难深感同情,在他的《灵河赋》、《愍骥赋》、《征赋》和《公宴赋》等作品中都有较深刻的反映。这些作品辞情慷慨,深刻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他企盼xx统一的愿望。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其传世之作不多,原有集,今散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刘桢
刘桢(?~217)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公干。东平(今属山东)人。父刘梁,以文学见贵。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瑀、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刘桢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曹丕就曾说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其作品气势激宕,意境峭拔,不假雕琢而格调颇高。他与王粲合称"刘王"。清代刘熙载说"公□气胜,仲宣情胜"(《艺概·诗概》),这是从对比中揭示了二人各自的长处。还有人把他同曹植合称"曹刘",也是从气格方面着眼的。集中体现其风格的是《赠从弟》三首,抒写诗人的胸怀志节,具有悲凉慷慨、高风跨俗的气概。其中第二首:"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尤为人所称道。刘桢创作的弱点是辞采不够丰富,所以钟嵘说他"气过其文,雕润恨少"(《诗品》上)。他与王粲各有一篇《大暑赋》,在文采上的差异是很明显的。
刘桢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 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建安七子(又称邺中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位文学家的合称。
我建安七子生活在东汉末年,两汉时期是儒家经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此时正在对文学与政治伦理和现实的关系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对文学艺术特质及内部创作规律的研究,建安七子与三曹构成建安作家的主流,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做出过十分重大的贡献。七个人当中,除被曹操处死的,孔融之外,其他六个人都依附在曹操父子的旗下。建安22年,北方发生一病除孔融和阮瑀早死之外,剩余的五人全部死于这次传染病。建安七子的诗歌主要是以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七子的优秀五言诗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更具有艺术性。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善属文,为建安七子之冠,《魏志》本传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 徐干,自少年时期勤奋学习,潜心研究经典,汉灵帝末,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荣名,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 阮瑀 ,字元瑜,陈留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 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 应玚,字德琏,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孔融,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 。陈琳,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刘桢,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存诗十五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七子虽然生活经历和社会背景不同,但都摆脱不了颠沛流离的命运。
相信对于历史和文学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是非常有名的,他们直接代表着当时的文学高度,那么对于魏晋的建安七子具体说的是谁呢?接下来就来具体说一说。
当然,魏晋时期的建安七子,主要指的就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相信这七人大家有的可能会比较熟悉,而有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陌生,可能以前都没有听过他的名字,而第一位孔融可能大家都知道,之前可能也听说过孔融让梨的典故,相对来说也是比较著名的一个事例。
当然,建安七子肯定有特别出众的地方,才会被大家所铭记,他们在诗歌以及文学面做出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而各自也有各自的特色,诗词歌赋上面的天赋是非常高的。
当然,在魏晋时期,除了建安七子之外,曹操父子也是非常出名的文学家,其中包括曹操,曹丕和曹植,而曹植的七步诗也是被我们广为流传的,当然,他们在诗词以及散文上面的造诣也都非常的深,对于当代的文学,也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以大家在平常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多阅读他们的诗词和散文,能够更好的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能够对我们的作品进行一定的矫正和修改。建安七子其实可以媲美江南四大才子,他们的文学功底以及创作思维都很好的,大家从他们的里面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繁荣的时代之一,提前东汉文学,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都是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这七人几乎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也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那么这七位文采过人的先人的具体实际,我将在下面进行阐述:
一、王粲、徐干、阮瑀。
王粲,东汉末文学家,善长写文,并且他的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魏志》本传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后人评价 “七子之冠冕”
徐干,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学,潜心典籍,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阮瑀,建安七子之一,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歌语言朴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会问题,诗有《驾出北郭门行》,儿子阮籍,位列“竹林七贤”。
二、应玚、孔融、陈琳。
应玚 ,建安七子之一。擅长作赋,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孔融,汉末文学家,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
陈琳,东汉末著名文学家,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
三、刘祯。
刘桢,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他的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著作有《刘公干集》,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
说起这七人,其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又因为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又号“邺中七子”。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如果你有任何需要补充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进行补充。
关于建安七子分别是哪个朝代的和建安七子是哪些人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