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木柜子一般多厚的好
7452023-2-13
第一,三国时候的魏朝,史称曹魏王朝,曹丕吃着他爹曹操的老本篡汉自立,篡位得国不正!
第二,西晋,史称晋朝,司马懿熬死了曹家三代,曹操,曹丕,曹睿,后司马懿死后,司马昭把持朝政,大权在握,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国皇帝曹欢退位,也是篡位!
第三,隋朝,隋文帝杨坚,逼迫北周静帝退位,建立隋朝,还把北周宇文皇族杀了很多,也是得国不正
第四,唐朝,唐高祖李渊起兵后,攻克长安后立代王杨佑为帝,李渊自封宰相,大都督,独揽大权,和曹操没什么两样,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逼迫杨佑退位,建立唐朝,也是得国不正
第五,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起兵,黄袍加身,摔兵攻克汴京欺负人家后周的孤儿寡母后周静帝柴综训和太后,也是逼迫后周静帝退位的,也是得位不正,得国不正
在我国古代,王朝的确立始终都讲究一个正统性,所谓正统性,按照现代的观念,就叫做合法性,而王朝一旦不正统,就意味着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
那么,正统性从何而来?并且,在古代的王朝中,哪个王朝是最为正统的呢?
图片:古代王朝剧照
按照现代人的观念来说,人人生而平等,既然如此,为何有人生来是皇帝,有人却生来一无所有?这个问题困扰古代 社会 学家和哲学家数千年,时至今日,这个话题也在争议。
其实这个问题,古代的君主也十分头疼,并且为此想出了很多理论,来论证自己的正统,不过,这些论证依据当然也各不相同,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天命
古代的君主往往自称是天子,而天子皇位的来源当然是上天赐予的,很多王朝在建立的时候,都会声称这是天意决定的。
一般来说,这样的理论往往是割据一方的王朝热衷宣传的,比如三国时代的吴国就是典型, 孙权为了给自己当皇帝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于是命人在吴国境内到处伪造祥瑞,而后声称这是上天让他当皇帝的征兆,不久后孙权宣布称帝。
不过,天命这种说法,其正统性也是最弱的,原因在于,其他野心家也可以宣传自己有天命依托,来取代天命派的王朝,因此古代的封建王朝,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都不会想到用这个来证明自己的正统性。
图片:吴国的孙权剧照
2、 人心
任何一个王朝到了后期,都会出现十分暴虐的君主,以及十分腐朽的朝政,因此,各种反抗力量便会应运而生,而新王朝的开辟者,往往会声称自己取代之前的王朝,是依靠自己的德行,受到了人心支持,所以才能建立新王朝。
这类人心派的王朝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诸侯吞并宗主国,一种是底层 社会 的反抗, 前者比较典型的是先秦时代的汤武革命,商灭夏,汤的理由就是自己有人心,而夏失去了人心;西周灭商也是这样的套路。这些都是诸侯吞并宗主国的情况。
第二种比较典型的,是汉的确立,刘邦建立西汉帝国,其原因在于秦始皇父子和楚霸王都不得人心,而自己是受到人心支持的,所以建立新王朝。
不过在中国 历史 上,农民起义成功建立的政权并不多,因此这种人心派的王朝也寥寥无几。
图片:刘邦剧照
3、 禅让
说起禅让,可能很多人都会觉得,自从夏朝以后,禅让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这种认知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在中国古代,禅让这种模式的传承 历史 十分悠久。
禅让其实是一种形式,即:前朝末代皇帝将自己的政权让给新王朝,至于前朝的皇帝是不是心甘情愿禅让,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最起码从新王朝的开创者眼里来说,新王朝的正统来自禅让,而对于前朝的帝王来说,这种情况的别名叫谋朝篡位。
其实在中国古代 历史 上,禅让而来的王朝是最多的,当然,这种说法可能让很多人都感觉出乎意料,但 历史 事实确实是这样。
比如新莽的建立,来自西汉太子将天下禅让给了王莽,而曹丕建立曹魏帝国,是因为汉献帝把天下禅让给了曹丕。当然,司马炎建立的西晋,也是因为曹奂皇帝将曹魏的政权,禅让给了西晋,甚至到了北宋,北宋的天下也是后周的小孩子给北宋的。
当然,这种禅让虽然可以理解成刺刀下的禅让,但是,这的的确确是古代王朝最常见的套路,并且,从法理角度来说,这种情况法理是最强的,毕竟,不论前朝皇帝是否出自真心,禅让的诏书和仪式却是实实在在的。
图片:禅让皇位剧照
4、 传承
当然,很多王朝会出现残存的情况,比如北宋覆灭以后,宋朝残余势力建立了南宋王朝,这些残存王朝的正统性,来自传承的角度, 其实在中国 历史 上,正统性最有意思的莫过于三国时代,三国时代的三大政权,其正统依据恰好是三种正统理论的典型。
比如曹魏,前文说过,其正统性来自禅让,而曹丕当皇帝第二年,割据巴蜀的刘备就声称自己是根正苗红的汉朝皇族,有必要复兴前朝。因此,刘备以复兴汉朝为名建立蜀汉,孙权则无奈选择天命说,来论证自己正统。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政权是传承派的,不过,这些政权大多以失败告终,甚至在清末,还有刘姓的人建立农民军,准备复辟汉朝。
图片:刘备登基称帝剧照
5、 收拾天下与实力派
此外,还有一种正统观认为,自己的正统来自天下大乱,通过战功收复天下,这便是正统性, 比如说清朝。其实清朝不承认明朝是被自己所灭,按照清朝的话术,明朝被李自成灭亡以后天下大乱,是清朝及时入关,平定了动乱的天下。
明朝初期,朱元璋的正统依据是元朝失去人心,自己得人心而称帝,但随着坐稳江山,朱元璋唯恐有人继续用这个理由谋夺明朝天下,于是朱元璋声称:元顺帝治国无能,因此自己来收拾天下,重整山河。
当然,还有一种是实力派正统,依靠武力强大获得的正统,比如秦始皇横扫天下,这样的实力建朝,他不是正统,谁是正统?
图片:秦始皇剧照
那么,这些五花八门的正统学说,哪一种最正统呢?这个分为古代标准和现代标准。
1、 古代标准
按照古代人的标准,最为正统的其实是汉朝和明朝,汉朝是反抗秦的暴政建立的王朝,而明朝驱逐了元朝的暴政,其余的王朝的正统性,都不足以和这两个相提并论。
当然,古人反对元朝,并非只是因为元朝的蒙古人坐天下,而是元朝不待见儒生,但古代史官都是儒生,因此元朝口碑不会好到哪去。
图片:明朝创建者朱元璋剧照
2、 现代标准
按照现代人的标准来说,西汉的正统性相对最强,理由是:西汉刘邦称帝,是在于诸侯的共同推举,这种推举,其实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所谓南朝,指的是三国两晋以来一脉想承的汉族地主阶级统治下的封建王朝。东汉末年,群雄大起,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遂有天下三分魏蜀吴之说。按照正统的说法,魏是汉禅让的,所以理所当然是正统。而蜀汉是自立的,吴国更是自封的。而西晋是魏禅让的,继承了西晋的国统的是东晋,然后是宋齐梁陈四朝。所以,理论上来说,南朝是正统。但如果真心论起来,从魏开始,基本上都是乱臣贼子逼迫先帝禅位,而不是汉代刘邦那样从战争中夺来的江山社稷,所以胜者为王的理论,在古代中国极为流行。所谓正统,无非就是个面子工程罢了,真说起来,南朝没有一个是正统的。
所谓北朝,是从西晋时期八王之乱之后,五胡乱华,西晋控制不了局面,然后以鲜卑族拓跋氏为首领的北魏建立,开始了大力汉化的过程。拓跋帝迁都洛阳,占据了历史上中原的中心地带,南朝被迫南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按照古代得中原者为天下主的说法,北魏得了中原,你说它是正统王朝应该是无误的。早在几千年前,周武王伐商,也宅兹中国,建立东都洛阳,把这个当做自己为正统王朝的标志,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改姓元,自称为黄帝后裔,以大魏为国号,意思是继承曹魏之正统,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三代五国统称为北朝。
说北朝是正统,除了北魏占据中原,国力强盛于南朝以外,最为重要的是隋代北周而统一全国,然后唐又取代了短暂的隋朝。也就是说后来视为正统的唐朝,其来历为隋。隋文帝杨坚,是北周贵戚。大定元年(581年),北周静帝禅帝位于杨坚,杨坚改元开皇,建立隋朝。因杨坚原为随国公,故定国号为隋。
所以,我国隋唐以来的正统,都是代北朝之禅让而来的,如果不承认北朝的正统地位,则后来的隋唐五代南北宋,都难称为正统王朝,更不要说元明清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还是以北朝为正统更靠谱一些。毕竟从北魏东晋开始,北魏已经取得了中原,驱逐了东晋王朝,偏安一隅的东晋和南朝,最后覆灭于继承北魏的隋朝之手,可谓晋失其鹿,隋最后得之。再次延续了中国古代正统王朝之正朔。
正统论发源于东周,兴起于宋代,欧阳修和苏轼等都写过《正统论》。当时争议最多的就是魏晋时期的正统问题,《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以曹魏为正统,而有人则认为季汉延续了东汉,应为正统,例如朱熹的《通鉴纲目》里就采用这种说法。至于南北朝,司马光的《通鉴》以南朝为正统,隋朝虽然与陈朝同一时期出现,但直到灭陈之前,隋都不是正统。也有人建议南北朝分统,将东晋、宋、南齐和梁视为正统,西梁被北周灭亡后,北周取得正统地位,然后传给隋乃至唐,但这种观点影响甚小,没被主流接受。这些朝代的正统地位虽然都存在争议,但不如辽、宋、金三朝来得大。
历史上的辽宋金时期
什么是“正统”?
欧阳修认为“正统”的说法来自于春秋学,《公羊传》里说:“君子大居正”,又说:“王者大一统”,二者合起来就是“正统”。“正”表示的就是正当、正义、正道、公正,“统”则代表统一。古人认为夏商周的政权不仅是正当的,而且还是统一的。到了后世,秦国以武力兼并天下,却不得人心,故而被认为只有统一没有正当,一个正当的政权应是广为人民所接受与认可的;三国时期,一般来说蜀国得人心,被视为正当,但疆域狭小,未实现统一,所以也没有得到“正统”的名号。
因此,一个政权要想获得正统的地位,首先它得是正当的,能够得到历史的承认,否则只能称为“霸”;第二它又是统一的,并非偏安一隅。
之后,苏轼又对正统论进行了具体化,他说:“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通过正当的手段来取得天下,赢得民心,便是正统。例如商汤顺天应人,讨灭夏桀,取得了天下,故而商朝就是正统,周文王父子也是如此。但苏轼放低了正统的标准,认为“一身之正,是天下之私正也;天下有君,是天下之公正也”。故而秦皇、汉祖、晋武、隋文、唐宗虽然都有着各种人格缺点,但他们能统一天下,形成唯一的政权,也应算入正统里。三代因道德而获得正统,汉唐因功绩而获得正统,秦隋则利用强力来扫定一切割据政权,也算正统。
根据这样的正统观,宋朝人认为他们的本朝是正统无疑。因为宋太祖篡夺后周的时候没有出现流血事件,并且善待后周皇室及大臣,得到人民的拥护,故而为正;之后宋太祖兄弟南征北伐,统一了除幽云之外的中国本土,疆域不下于秦朝,故而为统。
关于三朝正统地位的争论
元世祖中统二年,蒙古统一中原,开始命史臣编修《辽史》与《金史》。之后南下灭宋,董文炳于临安担任留事,曾说:“国可灭,史不可灭。”于是将宋史馆中的典籍全部运往元大都,世祖又下令修《宋史》,然而花费了好多年,始终没有出定稿。这是因为义例未辩,正统未定,争论不绝的缘故。人们不知道是修三本各自独立的史书,还是修一本统一的正史。
当时辽、宋、金三朝各自有着独自的国史,蒙古混一天下后,觉得把诸史分开不符合大一统的需要。而且究竟元朝究竟是继承了谁的正统,议论也不一。议者或欲仿《东观记》及《晋书》之例,以宋朝为正统,辽、金附于载记;又有人想以辽、金为《北史》,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史》,各持论不决。之后,以辽、金为正统的呼声日益高涨,因为元朝的都城与辽金接近,而且金先灭辽,元后灭金,时间上正好相继。南宋因臣服于金朝,正统地位备受质疑。
到了元顺帝时,开始下诏搁置争议,命宋、辽、金各为一史。是年《辽史》《金史》成书,次年《宋史》完稿,是为今天所见之三史。然而《辽史》失于简略、《宋史》过于繁芜,唯有《金史》最善,三史参差不齐,此其叙事不分正统之弊。
为什么说辽、金不能成为正统?
其实,在元朝时有人曾提出过很好的意见,认为辽、金都不够资格做正统。当时会稽有一个人名叫杨维桢,他写了《三史正统辨》,文中雄辩的驳斥了辽、金正统论,认为两宋才是中国正统。虽然当时没被朝廷采纳,但是在这篇文章的影响下,明朝人编写了《宋史新编》,以两宋为正统,辽、金作载记,水平不在《宋史》之下。
杨维桢认为,正统者“出于人心是非之公”,不以土地广狭、人众多寡而夺其分。故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必待武王灭商后方入周统。秦庄襄王灭周迁九鼎,然必待始皇一统天下、人心始定后方得正朔;汉统不始于破关灭秦,而系于高祖斩项羽称帝后;西晋始于平吴而不始于代魏,唐朝不始于入关而始于平定诸雄,此皆史家义例。元朝也当不始于灭金而始于平宋。
宋朝虽然未能实现国土上的一统,幽云之地先为辽所据,中原又沦陷于金,但这不能否定两宋的正统地位。契丹最初只是一个野蛮部落,直到阿保机时才变强起来,因此辽国只是唐朝的一个边夷而已。唐朝灭亡后,正统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代间传递,辽国最初称臣于后梁,约为兄弟于后唐,之后才凭实力灭亡了石晋,强占幽云之地,但实际上仍与十国一样,都只是伪政权。相反,宋朝承继了后周的正统,扫灭十国,因形势变化,才使辽国幸存了下来。宋朝虽然向辽朝交岁币,但性质不过是像西汉和亲于匈奴,唐朝和亲于吐蕃一样,并不足以损其地位。
因此,北宋之于辽国来说,据有正统地位是无疑义的。唐朝就像东汉,五代则如三国,北宋便是西晋,而辽国犹如匈奴,夷狄再强也不能成为正统。这样,按照逻辑推论下去,五胡十六国相当于金,东晋相当于南宋,十六国虽然占有两都,然而华夏正统依然随着晋宋的衣冠南渡而南移,所以金也不是正统。
杨维桢力辩两宋的正统地位
为什么南宋也拥有正统地位?
北宋相对于汉隋唐来说,占有着汉地本土,只是失去了辽东、西域及安南等地区,但华夏文明的主体部分仍为宋人所据。北宋结束了唐朝灭亡后的分裂局面,占有正统地位,几无疑问。问题在于屈辱的南宋,是否也配得上正统呢?
杨维桢认为,首先如果承认北宋为正统的话,那就难以否认南宋的正统地位,因为两宋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关系甚至比两晋还亲密。司马睿与晋怀帝属于远亲关系,宋高宗却直接是宋徽宗的儿子。即使张邦昌的伪楚的政权依然奉宋太后为主,所以南宋与北宋的关系就像东汉与西汉一样,都是正统。
南宋曾称臣于金,然而唐高祖也曾称臣于突厥,人们并未以唐高祖时候的突厥为正统,为何又要以宋高宗时候的金国为正统呢?唐太宗灭亡突厥,洗刷了称臣的屈辱。宋孝宗虽然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他也通过“隆兴和议”,取消了称臣的地位,转为正常的敌国关系,改“岁贡”为“岁币”。而且最后南宋曾与蒙古联手灭亡金朝,占领其南部疆土,因此金国虽占有中原,但不足以移易南宋的正统地位,它不能代表中国。
为什么元朝应当尊两宋为正统?
元朝入主中国的模式与辽金相似,都是通过侵略从夷狄变为中国皇帝。所以否定辽金的正统地位似乎会威胁到元朝的合法性,为了说服元朝统治者,杨维桢不得不进行“开导”。他说金、宋之于元,只是灭亡的先后次序不同,并非元朝先代金的正统,然后才灭宋。这与隋朝先代北周然后灭陈并不一样,而且就算一样,也应像《资治通鉴》那样,始终以陈(南宋)为正统,直到隋(元)灭陈(南宋)后,正统才归于隋(元)。
从天数上来看,宋太祖生于丁亥年,建国于庚申年,这与成吉思汗一模一样。宋朝灭亡南唐发生在乙亥丙子年,与元朝灭亡南宋也一样。从大一统的角度来说,元朝真正统一天下的时间应该在平定南宋之后,只有从那时起才算获得了正统地位。就如西晋只有在灭亡吴国后,才真正实现大一统一样。
细推前代史书,《晋》《隋》修于唐代,《新唐》修于宋代,《宋》修于元代,所以元朝只要修一本《宋史》就行了,将西夏、辽、金、大理等蛮夷收入载记或传记里,这才是史家的公论。
杨维桢的观点虽然未被采纳,但却迎合了元末汉民族觉醒的潮流,表现出元朝末年主流的正统观。《正统辨》也成为了明朝人看待辽宋金元这段历史的标准,成为柯维骐编修《宋史新编》的理论来源,他将《宋史》和《辽史》、《金史》合为一书,“尊宋为正统”,“辽、金附之”。完成了杨维桢的心愿。在清朝时,毕沅主修《续资治通鉴》也采用杨维桢的观点,尊两宋为正统,书中只有“宋纪”与“元纪”,并无“辽纪”与“金纪”,可为史学定案。
三个朝代其实都是属于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但要分出个正统那就是宋朝。
01、辽宋金。
华夏有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并且华夏的文明从未间断过。其实华夏所有的朝代中很少有真正统一的朝代,大部分朝代都只有华夏大部分的领土。而且还有朝代同时出现在这块土地上,比如辽宋金,辽宋金并不是一起出现的,先是有先后顺序的,辽朝是最早出现的,辽朝又叫契丹,这两个称呼经常交替
宋朝则是第二个建立,由赵匡胤建立,金朝就是最后一个。其中辽金是属于北方游牧民族,而宋朝则是处于中原地区。这三方关系也不是非常友好,宋辽经常大大出手,主要因为燕云十六州,而金在后来将辽灭了,金取代了辽的地位,金与宋同样是敌对关系,虽然三个朝代中宋朝军事最弱,经常遭到这两方的毒打,但是宋朝却是三朝中的正统。
02、宋朝才是正统。
声明这是站在现代人角度看得,宋是正统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宋朝结束华夏多年的分裂与战乱,宋朝之前便是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华夏是处于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长年发生战争,并且华夏还处于分裂状态。赵匡胤建立宋朝政权后,就将华夏大部分领土收复,战乱也慢慢没有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这第二个原因就是宋朝承接华夏的文明。五代十国那会,由于是乱世,所以华夏文明也处于崩溃的边缘,如果再继续下去,那么华夏文明也许会中断。宋朝将其统一了,华夏文明得到挽救,而且宋朝虽然军事拉胯,但在文化上造诣绝对是巅峰的,可以说宋朝是历史文化巅峰之一的时期,而且宋朝处于中原之地,中原在大部分人眼中都是正统。
关于哪个朝代的人最正统和哪个朝代最好?有什么突出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