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尾葵是什么花材

沉寂于曾经2023-09-06 04:39:05我要评论

散尾葵是什么花材,第1张

散尾葵这种植物,养植它有什么好处吗?为什么?

散尾葵这种植物,有很多人都喜欢在家中养植,因为养植它不仅美观,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散尾葵是一种丛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它喜欢温暖、潮湿和通风良好的环境。散尾葵对二甲苯和甲醛有非常有效的净化作用。它没有毒性,可以轻松维持,这对净化室内空气环境很有帮助。而且,它与家相配非常漂亮,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是室内绿化植物的最佳选择。

散尾葵又名黄椰子、紫葵。棕榈科、散尾葵属丛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茎干光滑,黄绿色,无毛刺,嫩时披蜡粉,上有明显叶痕,纹状呈环。叶面滑细长,羽状全裂,长40~150cm,叶柄稍弯曲,先端柔软。

散尾葵为热带植物,喜温暖、潮湿、半荫环境。耐寒性不强,气温20℃以下叶子发黄,越冬最低温度需在10℃以上,5℃左右就会冻死。故中国华南地区尚可露地栽培,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均应入温室养护。苗期生长缓慢,以后生长迅速。适宜疏松、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枝叶茂密,四季常青,耐荫性强。

性喜温暖湿润、半阴且通风良好的环境,越冬最低温要在10℃以上。生长季节必须保持盆土湿润和植株周围的空气湿度;散尾葵怕冷,耐寒力弱,在中国北方地区室外培养的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入室,须放在阳光充足处,越冬期室温白天23-25℃,夜间维持15℃,至少需保持8℃以上,否则会受冻害,造成冬春季死亡;在越冬期还须注意经常擦洗叶面或向叶面少量喷水,保持叶面清洁。

室内盆栽散尾葵应选择偏酸性土壤,北方应注意选用腐殖质含量高的沙质壤土。可用腐叶土、泥炭土加1/3河沙及部分基肥配制成培养土。它蘖芽生长比较靠根茎上,盆栽时,因较原来栽的稍深些,以免新芽更好地扎根。5-10月是其生长旺盛期,必须提供比较充足的水肥条件。

浇水应根据季节遵循干透湿透的原则,干燥炎热的季节适当多浇,低温阴雨则控制浇水。北方地区特别是水内含盐、碱较多的地方,应注意经常用黑矾调节土壤酸度。平时保持盆土经常湿润。夏秋高温期,还要经常保持植株周围有较高的空气湿度,但切忌盆土积水,以免引起烂根。

散尾葵的特性是什么?

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又名黄椰子,棕榈科散尾葵属的丛生小乔木,原产马达加斯加。原产地高达3~8米,茎干光滑,无毛刺,叶平滑细长,羽状小叶及叶柄稍弯曲,亮绿色,细长的叶柄和茎干金黄色,基部分蘖多,株形美,盆栽后布置客厅、书房、会议室及阳台,在明亮房间可长期观赏,阴暗房间连续摆4~6周。

性喜温暖湿润,半阴、通风良好的环境,不耐寒,较耐阴,畏烈日,越冬温度10℃以上,生长适温25~30℃。适宜生长在疏松、排水良好的富含腐殖质的土壤。

主要用分株繁殖,选分蘖多的盆株,倒出植物,去掉部分旧土,用刀或枝剪从基部连接处分割成丛,每丛有苗2~5株,放在25℃以上温度培养。大量繁殖用进口种子播种,当气温上升达18℃以上时用浅盆播种,苗长到高20~30厘米时,每3株栽在一个直径8~10厘米的盆中,苗高50厘米左右时栽在苗圃地里,适当遮阴,经1~2年苗高80~100厘米时可上盆出售。

散尾葵的盆土用腐叶土、泥炭及河沙(或珍珠岩)各1/3配成,并加入腐熟的堆厩肥,不能用透气性不好的土壤来栽培,为了促进分蘖,盆栽时应比原来深一些,因为它的蘖芽生长靠近上部。

散尾葵喜高温、潮湿的环境,喜半阴、春夏秋三季应遮光50%左右。北方9月上中旬,长江流域10月上旬入室,冬季日温保持25℃左右,夜温15℃以上,长时间低温必受寒害。散尾葵喜肥,特别喜欢人畜粪尿,在5~10月份,每1~2周施1次促进生长。盆土要保持湿润,并经常向叶面喷水,保持叶面清洁。

散尾竹和散尾葵是一种植物吗 种散尾葵一般用什么土

散尾竹也叫散尾葵,是一种常绿的棕榈植物,叶子细长,家庭绿植中很常见。有一定的观赏性,还有招财纳福的寓意。

散尾竹和散尾葵是一种植物吗

是一种植物,散尾竹学名散尾葵,又名黄椰子、紫葵、散尾竹。花期5月,果期8月。

散尾葵为热带植物,喜温暖、潮湿、半阴环境,越冬最低温要在10摄氏度以上,适宜疏松、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生长季节必须保持盆土湿润和植株周围的空气湿度。散尾葵树形优美,是很好的庭院绿化树种。

种散尾葵一般用什么土

散尾葵喜酸性土壤,可用腐叶土或泥炭土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酸性,搭配一些河沙增加土壤的排水能力。一般两年就需要换一次盆土,对于株型较大的散尾葵,换盆更有利于散尾葵的生长。

散尾葵的施肥主要是在生长的旺季5-10月份,每月施两次三元素复合液肥或饼肥,用复合肥喷施既可浇灌,也可喷施叶片,每月喷施叶面一次,效果不错,冬季可以不用施肥。

散尾竹种植事项

散尾葵喜温暖,最适生长温度为20-35摄氏度,超过35摄氏度或者低于10摄氏度,栽培管理不当,其脚叶便会由青变黄。夏季应适当遮阴,最忌烈日直射,即使短时间内暴晒也会引起叶片焦黄,很难恢复。冬天需做好防冻工作,温度太低叶片泛黄,叶尖干枯,影响来年生长。

土壤选择偏酸性的,浇水应根据季节遵循干透湿透的原则,干燥炎热的季节适当多浇,低温阴雨则控制浇水。平时保持盆土湿润,夏季要保持植株周围有较高的空气湿度,忌盆内积水。

每1-2周施一次腐熟液肥或复合肥,以促进植株旺盛生长,叶色浓绿,夏季适当追施含氮有机肥,冬季可施芝麻酱渣有机花肥同时保持盆土干湿状态。

定期旋转花盆,经常修剪下部、内部枯叶,注意修整冠形。科学栽培管理。

什么是散尾葵?

散尾葵在我们这里又被叫做凤凰尾,是一种丛生的灌木,能长到2-5公尺左右,散尾葵的底部比较大,叶片就像羽毛那样,上面一根一根的,叶片绿色偏黄,叶片的上方有一层白色粉末,叶片大概长35-50公分,宽1.2-2公分,散尾葵的叶柄非常的干净,感觉就是非常的滑,就像涂了油一样,叶柄颜色也是绿色偏黄,散尾葵一般在我国南方有分布 ,散尾葵比较怕冷,气温一开始低的时候,散尾葵就开始变黄,当温度低于5摄氏度的时候,散尾葵会被冻死,在散尾葵还是小苗的时候,生长的特别慢,以后就会特别的快,散尾葵就是在苗期比较慢,散尾葵的叶片一年到头都是一种颜色,都是绿色的,散尾葵在阴凉的地方也能正常生长,但是散尾葵比较适合在四季温度都暖和的地方生长,也可以在温室大棚进行培植,散尾葵的繁殖方法有播种和分株,我们这边最常用的是分株 。

散尾葵和凤尾竹的区别是什么?

凤尾竹和散尾葵的区别如下:

1、科属区别。凤尾竹是禾本科_竹属植物,而散尾葵是棕榈科散尾葵属植物。

2、株型区别。凤尾竹生长高度为3-6m之间,散尾葵的生长高度为2-5m之间。

3、叶片区别。凤尾竹叶子边缘微齿裂,线形,散尾葵的叶子羽状全裂,披针形。

4、生长习性区别。凤尾竹性喜阳光,散尾葵喜半阴。

散尾葵的俗名叫什么

【学名】 Chrysalidocarpus lutescens H.Wendl

【别名】 黄椰子

【科属】 棕榈科 Palmaceae,散尾葵属 Chrysalidocarpus H. Wendl.

【特性与特征】 散尾葵为丛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性喜温暖湿润、半阴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不耐寒,较耐阴,畏烈日,适宜生长在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越冬最低温要在10℃以上。原产地可高达3~8 m。茎干光滑无毛刺,上有明显叶痕,呈环纹状,基部多分蘖,呈丛生状生长。叶面滑细长,羽状复叶,亮绿色,长40~150 cm。小叶及叶柄稍弯曲,先端柔软。小羽片披针形,长20~25cm,左右两侧不对称,叶轴中部有背隆起。花小,金黄色,花期3~4月。

【分布状况】 散尾葵原产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世界各热带地区多有栽培。我国引种栽培广泛,在华南地区可作庭园栽培或盆栽种植,其它地区可作盆栽观赏。

【繁殖】 散尾葵可用播种繁殖和分株繁殖。播种繁殖所用种子国内不宜采集到,多从国外进口。 常规的箯多用分株,于4月左右,结合换盆进行,选基部分蘖多的植株,去掉部分旧盆土,以利刀从基部连接处将其分割成数丛。每丛不宜太小,须有2-3株 ,并保留好根系;否则分株后生长缓慢,且影响观赏。分栽后置于较高湿温度环境中,并经常喷水,以利恢复生长。

散尾葵盆栽可用腐叶土、泥炭土加1/3河沙及部分基肥配制成培养土。它蘖芽生长比较靠根茎上,盆栽时,因较原来栽的稍深些,以免新芽更好地扎根。5-10月是其生长旺盛期,必须提供 比较充足的水肥条件。平时保持盆土经常湿润。夏秋高温期,还要经常保持植株周围有较高的空气湿度,但切忌盆土积水,以免引起烂根。一般每1-2周施一次腐熟液肥或复合肥,以促进植株旺盛生长,叶色浓绿,秋冬季可少施肥或不施肥,同时保持盆土干湿状态。散尾葵喜温暖,冬季需做好保温防冻工作,一般10℃左右 可比较安全越冬,若温度太低,叶片会泛黄,叶尖干枯,并导致根部受损,影响来年的生长。它喜半阴,春、夏、秋三季应遮阴50%。在室内栽培观赏宜置于较强散射光处;它也能耐较阴暗环境,但要定期移至室外光线较好处养护,以利恢复,保持较高的观赏状态。如果环境干燥、通风不良,容易发生红蜘蛛和介壳虫,故应定期用800倍氧化乐果喷洒防治。

【用途】株形秀美,多作观赏树栽种于草地、树荫、宅旁,也用于盆栽,是布置客厅、餐厅、会议室、家庭居室、书房、卧室或阳台的高档盆栽观叶植物。在明亮的室内可以较长时间摆放观赏,在较阴暗的房间也可连续观赏4~6周,观赏价值较高。

关于散尾葵是什么花材和散尾葵是什么植物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