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如何定时关机
2742023-3-18
汉二年六月,曹参和韩信各率军从关中分两路渡黄河伐魏,实际汉军还有一路汉军攻魏,只是史记记载太简单了只能推测,其中:棘丘侯襄:以上郡守击定西魏地。
祝阿侯高邑:以将军定魏太原。破井陉,以缻度军。
棘丘侯襄以上郡郡守攻魏,上郡在今榆林,如果从榆林攻魏必要渡黄河,而此地渡口只有军渡。军渡为晋、陕峡谷中段历史悠久、较为重要的渡口,宋太平兴国三年,太宗赵光义远征太原时,大军曾自此东渡黄河。汉军如果从上郡军渡渡过黄河,直接面对太原郡,有可能棘丘侯襄和祝阿侯高邑从背后攻打魏国太原郡,而曹参、韩信从前面攻打魏国河东郡,前后夹击魏国,使魏国首尾不能相顾。曹参和韩信攻打魏国是平级,并没有上下级,高祖没设主帅。此前曹参就立下赫赫战功,还没打过败仗,百战百胜,刘邦手下少有的文武双全式将领,汉军头号名将。
曹参率汉军主力驻临晋关吸引黄河对岸蒲津关魏军主力,韩信趁机从夏阳龙门渡黄河偷袭安邑。韩信偷袭安邑得手后,曹参从正面攻蒲津关魏军主力,韩信从安邑南下由背后攻蒲津关。计划是天衣无缝的,不过实行的时候也有差错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正好曹参率另一路主力军队驻临晋关攻蒲津关。欲渡临晋并不是想渡临晋关,而实际上韩信渡夏阳后使蒲津关魏军惊惶失措,曹参趁机渡黄河攻克蒲津关。曹参这一路要强渡黄河,必定是主力部队,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分两路渡黄河更可以让魏军分心。韩信到夏阳从龙门渡口渡黄河,黄河这么多渡口,魏军不可能不重要渡口也派兵驻守。龙门渡口毗邻著名的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12公里黄河岸边。东西两山夹河,岸上悬崖陡峭。汹涌澎湃的黄河途经此处,两岸河道猛然收束,宽度仅八十余米。
龙门渡口这么险峻不适合大军渡河,魏军根本不会想到汉军会从这渡河,所以没有派兵驻守,韩信率军用木罂缻渡过无兵防守的黄河渡口,韩信渡过无兵防守黄河根本没有好吹嘘的,黄河毕竟有这么多渡口不可能每个渡口都有兵防守。韩信渡过黄河后首先面对安邑,必须攻克安邑才能放心南下从背后攻临晋关,韩信明显低估了安邑防守力量。安邑是魏国早期都城,就是因为安邑是魏国以前都城,所以魏王派重兵把守,派大将王襄严力守护。韩信率军到了安邑,本想直接偷袭而下安邑,可惜魏军发现,偷袭没成功。魏军并没有出城攻击而是严守,所以韩信没有打下防守严密的安邑,毕竟安邑是魏国以前都城,城防严密,韩信没有打下安邑是可以了解的。“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中”袭安邑”可以清楚看出汉军没有打下安邑,韩信本想从龙门渡口渡过黄河神不知鬼不觉突袭安邑直接攻下,可惜魏将王襄及时发现,汉军没有得逞。如果韩信攻下安邑应该《淮阴侯列传》会写“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可惜没有,所以可以确定韩信没有打下安邑,安邑城没有打下,韩信不可能放心南下从背后攻蒲津关。如果不攻下安邑直接南下后果是很严重的,安邑守军断汉军后路粮草,趁韩信攻蒲津关时从背后夹击韩信。
韩信作为名将当然知道其中厉害关系,所以韩信率军继续攻打安邑。虽然没有攻下安邑,但蒲津关魏军大军守将孙遫接到安邑守军战报,知道韩信汉军竟渡过黄河防线,大吃一惊。魏军大将孙遫分析必须彻底剿灭这支渡过黄河的汉军,不然黄河防线将全线崩溃,凭着蒲津关坚固的黄河防线,对岸汉军不可能攻克蒲津关,所以孙遫马上亲率大军剿灭安邑汉军。曹参率军渡过黄河攻克对岸蒲津关在蒲坂西北东张(东张今虞乡西北)大败魏军将军孙遬。”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可以看出魏国大军主力全在蒲津关。蒲坂魏军大将孙遬,听说韩信率汉军攻安邑,马上率军支援安邑剿灭汉军,自从魏国大将孙遫率大军离开后,此时蒲津关人心惶惶,都知道汉军渡过黄河了。此时曹参得到战报,孙遫率大军剿灭韩信去了,马上把握战机,可以看出名将都善于捕捉战机的。曹参马上率大军强渡黄河攻蒲津关,此时蒲津关人心惶惶那有心思抵抗,被汉军一攻而下。汉军攻下蒲津关,曹参率汉军马不停蹄追赶魏国主力孙遫大军。
此时孙遫的率领大军才刚刚出发不久,才走到蒲坂北的东张,得到战报汉军渡过黄河攻下蒲津关,大惊!听说汉军追赶过来,孙遫率大军马上前军变后军在东张摆开陈形。孙遫心想,我军以逸待劳,而且我军数量超过汉军,必能大败汉军。曹参率领汉军在东张追到魏国大军,在东张与魏国大军展开激烈交战,魏军大败,魏国大将孙遫战死。可以看出魏国大将孙遫根本不是名将曹参对手。汉军伐魏,可以看出是曹参独自率领汉军击败魏国主力,根本不是韩信!“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遬军东张,大破之。”《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分别与韩信各率军向东伐魏国,渡过黄河在东张大败孙遫的魏军主力。曹参率军从蒲津关强渡黄河攻克蒲津关魏军主力(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孙遫大军。“大破之”可以看出曹参彻底击败魏国军队主力,此战魏军主力被曹参消灭。可以看出曹参善于攻城,一战而下蒲津关。
曹参在蒲坂北边的东张与魏将孙遫率领的魏军主力大战,大败魏军主力。韩信只是策应偷袭。曹参击败魏军主力后,随即引兵攻击安邑。“攻魏将军孙遫军东张,大破之。因攻安邑”。这样一来,安邑就遭到了汉军两路大军的攻击。曹参夹击安邑的军事行动说明:韩信偷袭安邑的军事行动没有成功,安邑还没有被韩信攻下。因为曹参在东张与魏将孙遫大战显然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个时候,韩信应该还在攻安邑。可是等到曹参击败了孙遫,又向东北方向行军了80公里,赶到安邑的时候,韩信却还没有占领安邑。曹参参加了攻打安邑的战斗,并且俘虏了魏将王襄。“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曹相国世家》。曹参乘着在东张大胜魏军主力北上攻安邑,一战克安邑,捕捉魏国大将王襄。可以看出曹参善于攻城,韩信不善攻城,不然曹参怎么到了安邑而一战而下安邑?为什么韩信打了那么久都没有打下安邑?
韩信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明走临晋,暗渡夏阳”的计谋,不过是一次失败的军事行动,本来汉军准备前后夹击魏国大军于蒲坂,最后变成曹参独自率汉军强攻蒲津关,独自大破魏国主力孙遫大军。安邑是魏国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城邑。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魏国的都城。直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强大起来,不断渡河攻打安邑,魏王才把都城东迁到大梁。汉军攻下安邑,基本上也就控制了魏国的经济和军事命脉。所以,当韩信没有拿下安邑时,曹参不得不引兵参战。“击魏王於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率军大败魏王亲自率领的军队,魏豹逃跑到武垣,被汉军活捉!“取平阳,得魏王母妻子,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赐食邑平阳。”《史记曹相国世家》夺取了魏国都城平阳,捕得魏王的母亲、妻子、儿女,全部平定魏地,共得五十二座城邑。汉王封曹参为平阳侯食邑平阳,可以看出曹参平魏功劳多大。
平定魏国主要还是曹参的功劳,而不是韩信,刘邦心里也有杆秤。平定魏国之后,刘邦把魏国都城平阳赐给曹参为食邑,“赐食邑平阳”;反而让韩信做张耳的副手去攻打赵国,“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曹参坐拥平阳,魏国的五十二座城池都是曹参的部下占领着,曹参实际上统治着魏国。而韩信,可平魏之后却没有受到任何奖赏,而是受命离开魏国去攻打赵国,除了手上的本部军队,平魏战役韩信一无所获。真实的平魏战役难道还不一目了然吗!《高祖本纪》记“遂定魏地,置三郡。曰河东、太原、上党”,而曹参和韩信击魏事迹只有河东郡,太原郡也只有邬东一地。像太原、上党两郡根本就不是曹参和韩信平定的,太原郡是棘丘侯襄和祝阿侯高邑平定的。
简单地将定魏之功归结于韩信或曹参都是不合适的,汉定魏之役,也并非如人们以为的那样,以魏豹成擒为结束标志,在魏豹被俘后,魏地的战斗还在进行。韩曹的战事,倒是在汉二年九月就结束了。《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还有自魏阵营加入到汉阵营的几个功臣,如祁侯缯贺“以执盾汉王三年初起从晋阳”;
南安侯宣虎“以河南将军汉王三年降晋阳”;
肥如侯蔡寅“以魏太仆三年初从”;
后面这几个人的事情都发生在汉三年,则魏地之砥定在汉王三年当无疑问,汉三年十月韩信、高邑攻打赵国井陉关,而缯贺、宣虎魏将只能是十月左右向棘丘侯襄和祝阿侯高邑投降,晋阳是太原郡治所,祝阿侯高邑随后十月也参加了井陉关之战。汉二年六月,刘邦在派曹参、韩信从关中出兵从南部攻打魏国河东郡。亦同时派了棘丘侯襄率领上郡兵和祝阿侯高邑率领缻度军从上郡出发攻打魏国太原郡,南北夹击魏国,棘丘侯襄和祝阿侯高邑由军渡渡过黄河到了太原郡,在太原郡击败魏将缯贺和宣虎。缯贺、宣虎退守晋阳,这年十月,棘丘侯襄、祝阿侯高邑攻克了晋阳基本平定了太原郡。缯贺、宣虎在晋阳投降汉军,高邑在拿下晋阳后,也在这月,祝阿侯高邑立即率领缻度军东进与张耳、韩信会合参加井陉关之战。
而肥如侯蔡寅不知在什么地方向汉军投降和投降谁,史记记载史料少太多了。
天下雄关,我也就去过武胜关,有空应该走遍天下“12雄关”,这也是 历史 回顾。
1、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 历史 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函谷关 历史 上有三座: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150公里。另一处叫做魏关,距秦关北5公里处,但已在建设三门峡拦洪大坝时被冲末不复存在。秦关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2、武关
武关,古晋楚、秦楚国界出入检查处,位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与函谷关、萧关、大散关成为“秦之四塞”。武关 历史 悠久,远在春秋时即以建置,名曰“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城周长1.5公里,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建国前西门上有“三秦要塞”四字,东门有“武关”二字,内门额上有“古少习关”四字。建国后城门、城墙等遭到毁灭性破坏。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3、萧关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六盘山山脉横亘于关中西北,为其西北屏障。自陇上进入关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泾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势较险峻,而泾河方向相对较为平易。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关中西北方向的重要关口,屏护关中西北的安全。关中西北方向的威胁主要来自陇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时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时主要是西夏党项。萧关为关中抗击西北游牧民族进犯的前哨。
4、大散关
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秦汉时期(前206年)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期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散关是一个交通枢纽,具有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著有《书愤》其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5、玉门关
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当随之设立。据《汉书·地理志》,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代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6、阳关
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宋代以后,因与西方和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古董滩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汉代文物,如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关遗址考》谓古董滩是汉代以后阳关,但据清《甘肃新通志》及《敦煌县志》认为红山口即阳关。
7、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8、虎牢关
虎牢关,又称汜水关、成皋关、古崤关,是古京都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市区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镇境内。虎牢关作为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因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虎牢关已经开始规划建立风景区,把虎牢关的路尽情重修扩宽,扩修三义庙(关羽的庙),修整点将台(吕布当年用的),并且黄河渡口开始有不少的游船(供游客乘坐)还有餐饮业的船(供吃饭)。
9、临晋关
临晋关是蒲津渡口要隘,战国魏筑关,在今陕西大荔东。后有蒲津关、蒲关、大庆关等名。此关位于长安东北方的临晋道上 ,因而成为关中东北方的重要关塞。由于临晋道要经过黄河 ,所以在临晋关外的黄河上历代多设浮桥 ,而尤以唐蒲津桥著称于世。大荔古称临晋,故关名随地名而命之。汉武帝时改临晋关为蒲津关,简称蒲关。临晋关对岸有蒲板,战国秦晤王时曾在此作“河桥”。其后历代在此连舟为浮桥,唐初称蒲津桥。宋代改名大庆关。临晋关在战国时代就已是名关,该关地处山河要隘,扼津蒲渡口,为秦晋间交通要道,且依黄河之险、长城之固,所以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0、雁门关
雁门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恒山沿代县北境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它北依雁北高原,南屏忻定盆地。
11、居庸关
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陉”之八,xx级文物保护单位。关城所在的峡谷,属太行余脉军都山地,西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地形极为险要。居庸关与紫荆关、倒马关、固关并称明朝京西四大名关,其中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又称内三关。居庸关是四大重要关卡之一,有南口,居庸关,上关和八达岭。居庸关形势险要,东连卢龙、碣石,西属太行山、常山,实天下之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它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
12、山海关
山海关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与“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山海关城周长约4千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包括“天下第一关”箭楼、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瓮城以及1350延长米的明代平原长城等景观。
13、嘉峪关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 历史 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千米。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14、井陉关
井陉关,井陉县西面太行山“井陉”之口,因此得名。古人谓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称井陉。实际上“井陉”是太行山内一条隘道,是太行进入古为华北平原的重要关隘。井陉关汉朝即在此口置关,它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并陉关背负太行,遥对华北平原,扼晋冀交通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军事上所必争。井陉关作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的东出口,既是秦汉以来的军事要塞、屯兵重地,也是晋、陕、冀三省经济文化交往的交通枢纽和邮递驿站。
15、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河南信阳与湖北交界处,北屏中原,南锁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是古义阳三关之一,中国古代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重要隘口。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后改为武阳关,南宋时期易名武胜关。武胜关关口,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块风水宝地,地质学上为秦岭褶皱山系东段桐柏山脉和大别山脉的东西交界处,中国南北地理的中点。武胜关与东侧九里关和西侧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古时统称“义阳三关”。三关中武胜关居中,交通便捷,为历代兵家所重视。
16、昭关
昭关位于安徽省含山县城以北7.5公里处,东与和县善厚镇接壤,西与仙踪镇毗邻,南与环峰镇以昭关口为界,北与全椒县二郎口镇隔滁河相望。东有马山,西有城山,整个山脉呈东西走向,连绵几十里,相传古时山四周均为湖泽,唯有昭关一途可通。昭关两侧山巅处,分别有一处烽火台和回马亭遗址。关北30米有一眼涌泉,泉水清澈甘醇,久负盛名,用以泡茶,可盈怀不溢。关南10米处有马蹄泉,又称马跑泉。相传伍子胥过昭关以后,守军追捕时,马踏而过。
17、阳平关
阳平关古称阳安关,位于县城西北57公里,南倚鸡公山,北濒嘉陵江,地势极为险要。南可入川,北通略阳,西至陇南,东达汉中。远在三国时期,即为军事重镇,现宝成、阳安铁路交汇于此。阳平关在三国时期名为阳平关,为蜀北主要门户,唐朝属中央直辖三泉县,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在此设阳平县,为县委及县苏维埃政府驻地,是仅次于县城的重要城镇,也是省政府在汉中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建制镇。在汉中市实施撤区并建镇后,阳平关区撤消,镇辖区扩大,由原阳平关镇、大长沟乡、唐渡乡共同组成。
18、剑门关
剑门关,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剑门关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垒石为关,称剑阁或剑阁关,唐以后多称剑门关,1700多年以来关楼屡毁屡建,现在的关楼。现为xxAAAAA级 旅游 景区剑门关 旅游 景区的主要景点,也是标志性景点。通常为了与剑门关风景区、剑门关镇相区别,而多别称为剑门关关口或剑门关关楼。剑门关因其险峻,享有“剑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西蜀门户”等称号。
19、仙霞关
仙霞关古称古泉山、泉岭山、保泉山,为中国古代关隘。古人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与剑门关、函谷关、雁门关并称中国四大古关口。仙霞关城东西与高山相连,南北有狭路沟通,为古代衢县(现代为浙江衢州)往来建州(现代为福建建瓯)之咽喉要地。仙霞关以雄伟险峻驰名,素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仙霞关存有四道关门,五公里麻石垒砌的古道,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黄巢起义遗址,是浙江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经典红色 旅游 基地之一;也是浙江省八大徒步 旅游 线路之一。
20、友谊关
友谊关是我国十大名关之一。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友谊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西南端,322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xx一类口岸,距凭祥市区18公里。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始建于汉朝,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界首关。
21、梅关
梅关坐落在江西赣州市大余县梅关镇(并入南安镇)——广东南雄市梅岭镇(并入珠玑镇)之间的梅岭顶部,顶部距南雄市区约30公里,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梅关的隘口合岭路,为唐朝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丞相张九龄主持开建,路基宽约5米。区分三个要塞:古称秦关的横浦关,古代认为在水边,因为浦字是水边、一般是小水流入大水的地方;庾岭要塞是汉武帝时庾胜将军筑台的;梅关是唐代宰相张九龄奉诏在梅岭劈山开道建立的一个关隘。
22、紫荆关
紫荆关是长城的关口之一。位于中国河北省易县城西40千米的紫荆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东汉时名为五阮关,又称蒲阴陉,列为太行八陉之第七陉 。紫荆关由五座小城组成:拒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关城、小盘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岭城。易县 旅游 胜地众多,特别是清西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吸引了更多的游人,紫荆关险中蕴秀的古塞风光,浑厚的文物、军事 历史 底蕴,必将随清西陵一起成为易县一处新的 旅游 胜地。
23、娘子关
娘子关现存关城建于明代,民国时期修筑的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西入晋境太原的正太铁路和今天的315省道在此交汇相辅相成。娘子关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建有关门两座。东门为一般砖券城门,额题"直隶娘子关",上有平台城堡,似为检阅兵士和瞭望敌情之用。天然屏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台、点将台、洗脸盆、避暑楼等十多处景点,传说为当年平阳公主驻防时所建。
24、娄山关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又被称为黔北第一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古称天险。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朝栋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韩信
--------------------------------------------------------------------------------
韩信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刘邦能够最后夺得天下,文依萧何,武靠韩信。韩信是一个军事天才,但他对为臣之道很不精通,恃才放旷,功成身死。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个是妇孺皆知的。其实他的天才指挥能力不仅仅在于此,他还能经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经典战例有两个,一是对赵王一战中,韩信以乌合之众在布下背水阵势,以"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活擒赵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战,另一个是该下之战,韩信指挥诸侯联军,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击败楚军,也因此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回江东"的名句。
项羽曾经特地派使者离间韩信和刘邦,蒯彻也进言韩信起兵反刘邦,以免日后到不测。但是韩信是忠义之人,没有负义背叛刘邦,继续替刘邦出生入死,征战沙场。这一义举令人称道,然而最终的结果还是被诱杀。
韩信在军中的威望相当的高,甚至于士兵的兵器上都刻着"不杀韩信"!韩信根本没有感觉到功高震主的危险性,得天下前刘邦不敢杀他,得天下后,刘邦恐韩信造反,见韩很是"刺眼",终于动了杀机。最后被萧何诱骗到宫中,死于吕后的手中。
韩信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配剑从军,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于是他愤然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刘邦。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屡次劝说下,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举行仪式,拜为大将。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韩信派人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却率军悄悄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大败章邯军,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韩信引兵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洛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邛等项羽所属的封国,先后归降。然后便与齐赵联合共谋击楚,四月,大军就已进至楚都彭城。攻势之凌厉,令人赞叹。未想刘邦进入彭城后就把防务丢在一边,遍搜宝货美人。正在与齐军鏖战的项羽听说彭城失守,急率三万精骑星夜赶回,一战将刘邦击败。韩信闻讯即刻赶来收集溃败的部队,和刘邦在洛阳地区会师,又成功地进行了阻击战,在京县、索亭之间把楚军打得大败,使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战线最后在荥阳稳定了下来。
刘邦兵败彭城,齐、赵、魏等重又倒戈向楚。八月,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领兵攻魏。魏王豹陈重兵于黄河东岸的蒲坂,韩信针对魏军部署,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的临晋,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用木框架绑扎瓦罐做成临时渡河器才,从上游夏阳渡河奇袭安邑,突然出现在魏军背后,大破魏军,俘获魏王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年九月,韩信又引兵东向阏与,活捉代相夏说,收复了代郡。这时,刘邦却命韩信急调其力主至荥阳加强该地守备,故韩信只带了万余部队东下井陉攻赵。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韩信先以两千轻骑,乘夜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天明后亲率主力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诱使赵军出营攻击。汉军背河而战,无路可退,人人拼死作战。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乘机攻入赵军空营,遍插汉军红旗,赵军见状,军心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接着,韩信用“上兵伐谋”办法降服了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又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都临淄。楚将龙且急领二十万人马来援,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淮水对峙。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乘暗夜在上游把淮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淮水,在侧后攻击楚军,继而佯装溃败。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淮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上游堤坝,将楚军冲成两段,汉军运用半渡而击的办法,把已渡水的楚军全歼,龙且被杀。未渡水的齐楚联军不战自溃。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全部平定了齐地。
韩信攻占齐地后,项羽恐慌万分,连忙派人去游说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韩信反汉联楚,被韩信所拒绝。韩信的谋士蒯通劝他:“将军难道没有听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吗?……将军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挟难赏的大功,归楚,楚不信;归汉,汉王震恐。若不自立为王,何处是你的归宿呢?”韩信听了连连摆手道:“请不要再说了,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古人说过:乘人家的车,要替人分担忧患;穿人家的衣,也应替人分担忧患;吃人家的饭,就应该为人家卖命。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可是齐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所以韩信已遣使修书请求刘邦立他为假齐王(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自顾不暇,看罢来书后勃然大怒,本不想应允。后来,听取了张良和陈平的意见后,又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当假王干什么!”于是,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攻楚。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亥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韩信以项羽帐下执戟卫士的低微身份,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奇勋,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候。蒯通以“略不世出”来赞誉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人物。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曾著有《韩信兵法》三章,可惜已经失传。韩信的军事才能令刘邦极度不安,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一天,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之军。”刘邦又问:“那末你呢?”韩信怔了一下,突然狂傲的大笑:“我是多多益善啊!” 韩信的绝世军功和才华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一代名将,死非其所,实堪哀伤。 韩信
张烈 田人隆
(?~前196)秦汉之际名将。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二世二年(前208)投奔项梁,参加反秦斗争。项梁阵亡后归属项羽,任郎中,曾多次献策,都未被采纳。刘邦受封为汉王后,韩信即由楚归汉。初任连敖,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仍未得到重用;一度亡去,丞相萧何亲自追还,并极力向刘邦保举说:要想争夺天下,非有韩信不可。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他认为,项羽虽然霸天下而臣诸侯,但百姓不拥护他,所以其强易弱;相反,汉王入关后纪律严明,与民约法三章,得到秦民拥护。因此,假若利用吏卒企望东归的心情,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汉二年(前205),刘邦兵败彭城(今江苏徐州)后,他迅速派兵与刘邦残部会合荥阳,阻挡了项羽的攻势。刘邦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韩信则率兵在项羽的侧翼发动了一系列攻势。他在击魏时,先以疑兵佯渡临晋,主力却出其不意地奔袭安邑,于是俘虏魏王豹,平定河东郡。随即又进击代、赵。汉三年十月,韩信在破代后,率兵东下井陉击赵。当时赵王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在数量上居于绝对优势。韩信一面以轻骑两千人伺机偷袭赵营,同时以主力万人背水为阵,诱使赵兵倾巢出击。随后汉军两面夹攻,获得全胜,赵王歇被虏获。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于是,刘邦遣张良立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楚汉战争结束后,韩信被解除兵权,徙为楚王。韩信就国后,经常陈兵出入,被人告发谋反。高帝六年(前201),刘邦采纳陈平的建议,伪游云梦,伺机逮捕韩信,带至洛阳,赦为淮阴侯。十年,代相陈□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平叛。韩信原与□暗通声气,次年又部署家臣诈诏赦诸官徒奴,企图袭击吕后和太子,结果为人告发。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伪称高帝班师回朝,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成语
暗渡陈仓
成语发音
àn dù chén cāng
成语解释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也隐喻男女私通。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成语示例
元·无名氏《暗渡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攻定三秦,动取五国。 ★元·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
1、魏王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关。
2、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
1. 标点并翻译下面的古文
诸将效首虏,休毕贺,因问信曰:‘兵法曰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都向韩信祝贺,并趁势问韩信说:“兵法上提出:‘布军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什么‘待打败赵军后再会餐’,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但是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呀?”韩信说:“这战术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吗!”
2. 彭城之战文言文原文
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六月,魏王豹 信与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说成安君曰:“闻汉将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原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诫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於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3. “韩信与萧何”文言文翻译
史记卷九十二列传第三十二淮阴候[韩信]0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02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我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我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03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裤,原作左衣右夸]下,於是信孰视之,俯出裤[裤,原作左衣右夸]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04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0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06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情;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我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我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07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08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吒[吒原作∶左口右宅],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我,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09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10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11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悦豹,不下.12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左土右反],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左缶石瓦]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悦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1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悦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悦,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薪柴不足],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1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我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我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我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15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4. 请大家帮我翻译一篇古文,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多谢啦~
韩信传令全军,不要杀害广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赏给千金。于是就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自己面向西对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对待他。众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向韩信祝贺,趁机向韩信说:“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等并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素没有得到机会训练诸位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这种形势下不把将士们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不可;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将领们都佩服地说:“好。将军的谋略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
于是韩信问广武君说:“我要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怎么办才能成功呢?”广武君推辞说:“我听说‘打了败仗的将领,没资格谈论勇敢,亡了国的大夫没有资格谋划xx的生存’。而今我是兵败国亡的俘虏,有什么资格计议大事呢?”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了,在秦国而秦国却能称霸,这并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愚蠢,而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在于国君任用不任用他,采纳不采纳他的意见。果真让成安君采纳了你的计谋,像我韩信也早被生擒了。因为没采纳您的计谋,所以我才能够侍奉您啊。”韩信坚决请教说:“我倾心听从你的计谋,希望您不要推辞。”
5. “韩信与萧何”文言文翻译
史记卷九十二 列传第三十二 淮阴候[韩信] 0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02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我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我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03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裤,原作左衣右夸]下, 於是信孰视之,俯出裤[裤,原作左衣右夸]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04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项梁败, 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 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 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 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悦之。 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0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 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 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 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 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 追信,诈也, 06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 无所事情;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我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我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於是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07信拜礼毕,上坐。
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 曰∶不如也。
08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 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喑恶叱吒[吒原作∶左口右宅],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 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 涕泣分食饮。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我,此所谓 妇人之仁也。 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 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 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09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 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 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 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 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
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 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 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
今大王举而东, 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
10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
合齐。 赵共击楚。
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 复击破楚京。
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11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
赵亦反汉与楚和。 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
汉王使郦生悦豹,不下。 12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
魏王盛兵蒲[左土右反], 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 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左缶石瓦]渡军,袭安邑。
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 后九月,破代兵,禽夏悦阏与,信之下魏破代, 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1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悦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悦, 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薪柴不足],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 其势粮食必在其后。
1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 坚营勿与战。
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我奇兵绝其后, 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 愿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 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我闻兵法十则围。
关于塞临晋怎么读和临隩公园怎么读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