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疼怎么办 如何治疗?
1632023-2-20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谥号孝景皇帝。西汉的开国皇帝是刘邦,刘邦死后长子刘盈接班,是为汉惠帝。汉惠帝英年早逝后,吕雉立太子刘恭为帝,也就是前少帝,自己临朝称制。不过没有多久,吕锥害死了刘恭,改立常山王刘义为皇帝,改名叫刘弘,也就是后少帝。
不过吕后死后,刘姓宗室和朝中重臣发动了诛吕战争,一举铲除了吕氏家族势力,他们还认为后少帝不是汉惠帝的亲儿子,于是废了他,拥立刘邦的四儿子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原本有四个儿子,不过却都死了,当时的刘启已经是长子了,于是刘恒登基后,立刘启为太子,而他也顺利继位就是汉景帝。
这父子俩一起开创了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从刘邦死后一直到刘恒登基为帝,西汉才从动荡阶段,逐步稳定下来。于是汉文帝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正所谓子承父业,汉景帝这一点做得比较好。他也与他的父亲汉文帝一样,仁慈恭俭,笃信黄老,采取无为而治。
与汉文帝所不同的是汉景帝登基后,把削藩放在了重中之重,于是他提拔晁错,开始了削藩,结果爆发了七国之乱,还使得汉景帝冤杀了晁错。不过这场叛乱最终仅仅三个月就被镇压了。
乱平后,汉景帝将各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但并没有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以至于到了汉武帝时期继续推行推恩令,才彻底解决了困扰西汉几任皇帝的诸侯王问题。
但是关于汉景帝的争议也是有的,这主要是汉景帝的一些做法实在是令人不解。比如他在还是太子的时候,竟然因为一件小事打死了吴国太子。后世明太祖朱元璋对此事也有评价:认为这事儿,确实是汉景帝过分。
当然了,这也只不过是后来五王造反的理由之一,削夺吴王权力这个才是关键。而在七国之乱时,汉景帝竟然向七国妥协,诛杀了晁错,想当然的认为他们清君侧就是为了晁错,这未免有点儿戏。
不过不管怎么说,汉景帝采取的一些政策,对于延续汉文帝的理念还是很有帮助的。
汉景帝刘启,是西汉王朝的第六位皇帝。
公元前188年,刘启出生,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母亲是窦氏。
汉文帝刘恒(左边)和汉景帝刘启(右边)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承帝位,是为汉景帝。
刘启即位后,听取御史大夫晁错的主张,开始削夺各王的封地,即削藩。由此引起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为“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刘启趁机将各诸侯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晁错削藩
刘启一生很节省,公元前141年,刘启生病,不久,病死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8岁。葬于阳陵(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谥号“孝景皇帝”。他的儿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
汉景帝一生的主要成就如下:
1、政治上
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推行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后,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2、军事上
对待匈奴,以大局为重,推行积极的防御政策。在反击匈奴中过程中,出现像李广这样的一大批军事将领,令匈奴闻风丧胆。
飞将军李广
3、经济上
景帝即位后,注重农业生产,劝勉农桑。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这样恢复了战争破坏带来的影响,农民负担也得到减轻。
4、法律上
实行继续减轻刑罚、强调用法谨慎、对特殊罪犯给予某些照顾。还将大批徙民充实到队伍中,社会环境得到进一步安定。
5、文化上
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推行黄老学说,即黄帝和老子命名的学派,主张无为而治,同时也让包括儒家学说的其他各派存在、发展。
6、外交上
继续采取对匈奴和亲和安抚的政策。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
景汉五年是汉朝汉景帝时期,在西汉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刘启在位16年,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刘启驾崩,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
刘启是汉代的人物,可能在一些小说里会出现他的名字。
在穿越盗墓小说《偷香》里主角谈起汉代一些皇帝的轶事。
关于汉景帝哪个朝代和汉朝景帝叫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