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狗狗死了,怎么办?
2872023-4-26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来历
1、重阳糕起于唐代以前,至宋工,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
2、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住在山脚下的农夫。他勤于耕作,日子过得富足。有一天,一个卜卦的先生未找到住宿,农夫将卜卦先生请到家中款待饭食并留宿。卜卦先生非常感激。第二天临行前对农夫说:“你九月九日有灾祸,最好搬到草木稀少的高处去住。农夫对卜卦先生的话半信半疑。为了防止万一,农夫在九月九前和家人一起搬到了高山顶上,那里草木稀少。九月九日一早儿,当他们站在山顶朝山下家中望去时,那里已是一片火海。此时,大火沿山脚蔓延而上,幸好他们所住的地方没有太多的草木,才幸免于难。
3、农夫一家九月九登高避灾的事很快就在民间传开了,人们纷纷效仿,于九月九将家搬到高处以防不测。时间久了,人们发现年年搬家不是一个好办法,再说,平原地区没有山,无法登高。人们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重阳节这天吃糕,因"糕"与高"浩音,吃了糕,就表示登高消灾之意。从此重阳节食糕风俗形成了。
重阳糕,亦称"花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是重阳节传统节令食品。常见于江浙沪地区,全国各地区不怎么流行。
生产制作
方法一
原料配方
·糯米粉1000克
·粳米粉500克
·赤豆250克
·白糖1000克
·红绿果脯100克
·红糖50克
·豆油25克
料酒50克
制作步骤
1、先将红绿果脯切成丝,待用。
2、将赤豆、白糖(250克)、豆油制成干豆沙,备用。
3、将糯米粉、粳米粉掺和,取150克拌入红糖,加水50克左右,拌成糊状粉重阳糕浆。
4、将其余的粉拌上白糖(750克),加水250克后,拌和拌透。取糕屉,铺上清洁湿布,放入1/2糕粉刮平,将豆沙均匀的撒在上面,再把剩下的1/2的糕粉铺在豆沙上面刮平,随即用旺火沸水蒸。待汽透出面粉时,把糊状粉浆均匀地铺在上面,洒上红、绿果脯丝,再继续蒸至糕熟,即可离火。将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糕状,另用彩纸制成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
方法二
原料:粳米粉、糯米粉、豆沙、各色干果、红绿果脯、白糖、油、清水。
做法:
1. 将粳米粉、糯米粉、白糖、油、清水一起搅拌,揉搓成干湿适中的松散的粉状;
2.将搅拌好的粉静置一段时间,充分吸收水分后过筛成细粉;
3. 取糕屉,平铺清洁的湿布,放入一半的糕粉抹平,放入锅中先蒸5分钟;
4. 取出糕屉铺上一层豆沙抹平,再倒入另一半糕粉抹平,表面撒上各色干果、红绿果脯肉,放入锅中继续蒸约20分钟;
5. 将蒸熟的糕取出,用刀切成菱形,漂亮美味的重阳糕就做好啦!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二、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三、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四、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糕也称为“花糕”,是一般重阳节食品类。多见于江浙沪地域,全国各省市地域不太时兴。为了能美观大方中吃,他们把重阳糕做成五颜六色,也要在糕表面洒上一些木樨花,因此重阳糕也叫桂花糕。
重阳糕盛行于全国各地很多地区。曾在重阳节服用而出名。南北朝时已经有。常用米糊、果料等作原辅材料,制作方法因地而异,主要包括烙、蒸二种,糕上插五色小彩旗,夹馅并印双羊,取“重阳节”的意味,如今仍时兴。
也称“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食物。以米糊、豆粉等作为原材料,发醇,更装点以枣、栗、甜杏仁等果馕、放糖煮制成的。源于唐朝之前,至宋朝,卞京、杭州临安及全国各地十分风靡,要为广泛的风俗。糕制作,种类各目多种多样,其上并插旗子,极受少年儿童的喜欢。自此一直流行长盛不衰,直到近现代。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前一二日,各以汤粉蒸米糕遗送,上插剪彩仪式小旗,掺飣果子,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树、松籽之肉类食品。则以粉作狮子座蛮王之状,放置糕上,此谓狮蛮。”宋吴自牧《梦梁录.九月》:“这一天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米糕,内以猪牛肉、家鸭为丝簇飣,插小彩旗,各日重阳糕。”宋缜密《武林旧事.重九》:“都人是月……且各以菊糕为馈,以糖肉秫面句式杂糅为此,上缕肉片鸭饼,缀以榴颗,标以旗子。又作蛮王狮子座于上,又糜栗为屑,合以纯蜂蜜,服装印花脱饼,认为果饵。”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九月九日……饼面种枣栗其面,星辰然,曰花糕。糕肆准纸旗子,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明谢肇浙《五杂俎》引吕公忌曰:“九月天亮时,以片糕搭子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可乐俱高。’此古代人九月作糕之义。”
关于哪个朝代盛行花糕和糕点是哪个朝代的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