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工证怎么考要考些什么?
2962023-2-18
春秋时代的民本思想,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潮的先河。
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主要见之于《左传》、《论语》、《墨子》等典籍。《左传》首先注意到民利及民间疾苦问题,记载了许多发展经济、体恤民力等德政,强调“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文公十三年)“亲其民,视民如民,辛苦同之。”《左传》还把民与“礼”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进步.
孔子在《左传》中所述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仁者爱人”原则,主张重教化而轻刑罚,强调“使民如承大祭”。他的博施于民的圣王观,实际是从人道主义高度对殷周和春秋以来,重民、得民、保民、有民、爱民、成民、养民、利民、亲民、富民、裕民、便民等治国理念和执政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为此后孟、荀民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基本内容:
一、要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周公一再告诫人们,殷商王朝之所以丧国,就是因为“荒腆于酒”,作为继商而立的周王朝的统治者,应该时刻牢记这一历史教训,“勿辩乃司民湎于酒”。
周公认为,周人虽然推翻了商王朝的统治,但并非从此就一劳永逸了,周王朝一旦失德,仍然要受到天的惩罚。“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这段话的大意是,我们周人虽然承受了原来为殷人所有的天命,但是我却不敢说我们的基业永远这样牢固美好。
二、要体察民情。周公认为,治理民众是十分严肃的事情,统治者应该谨慎小心,一刻也不能荒怠。
”治民祇惧,不敢荒宁“,要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得以巩固,就必须使民众安乐,而能否使民众安乐,则在于统治者能否体察民情,周公不止一次地告诫群臣子弟,要”知稼墙之艰难“,要知道民众的痛苦,”知小民之依“。
体察民情,不能局限于了解民众的疾苦,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众的心理。周公认为,小人的怨詈,往往产生于为政者的失政,如果为政者相率欺诈,小人则人怨詈,明哲的统治者就是要善于从小人的怨詈中闻知已过,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过错。
三、要慎用刑罚。周公认为,刑罚是xx用来维持秩序的手段,但是,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商王朝后期滥用刑罚,导致民怨沸腾,是应该汲取的历史教训。因此,周公主张统治者应该修明自己的道德,慎用刑罚。
《尚书·康诰》载周公告诫康叔封要“义刑义杀“。古代义与宜通,”义刑义杀“即宜刑宜杀,即刑罚的使用一定要适当。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刑适当,周公认为,刑罚适当的关键在于按照xx既定的法典用刑,”勿用非谋非彝“,谋、彝意为常典常刑,统治者在动用刑罚的时候应该以此为根据,绝对不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刑罚。
周公一方面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xx的法典使用刑罚,另一方面也主张统治者应该根据罪人的认罪态度,对于刑罚的轻重程度加以调整:“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
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如果一个人犯了比较轻的罪过,但却不思改悔,不反省,不认罪,这样的人即使罪行并不严重,也非杀不可。
如果一个人犯了重罪,但却有认罪悔改的表现,并且罪有缘由,则不可杀。同时,周公也主张在量罪定刑时,对于寇贼奸宄、杀人越货、不友不孝、不从王命者要严加惩处,使刑罚能够充分反映统治者的意志,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意义:
“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把天命理解为可以认识的客体。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虽主张要敬从天命,但又不盲目地依赖天命,周公甚至明确指出:“天不可信,我道惟宁。”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的发展路向。另外,周公强调从民情知天命的观点,也表明他对于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上的作用予以高度的重视,这一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扩展资料:
“敬天”一语由周人提出,然其萌芽则在殷代。“敬”是尊崇、畏惧,“敬天”就是崇拜、顺从以上帝为中心的鬼神世界。殷代“敬天”思想的萌芽,《盘庚篇》中有反映。
商王盘庚在诰命中反复强调“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不仅要照先祖遗训办事(“承于古”),更要按上帝指示办事。殷人无“敬天”之名,而有“敬天”之实。“敬天”一语首见于周成王对周公旦的谈话中。成王说:“公不敢不敬天之休……,公其以予亿万年,敬天之休。
”人们“敬天”,是因为天“命哲、命吉凶、命历年”。“命哲”是决定政治道德法则,“命吉凶”是赐福降祸,“命历年”是决定国祚。“哲”虽然是宗教理性,但具有积极意义。总之,“敬天”是殷周思想的基本原则,其他一切都要以此为依据。
“保民”是为安邦治国,使民乐其业。这是政治的基本任务。如何治民,殷周两代有一定思想差异。殷统治者把治理民众这一政治任务称为“畜民”、“承民”,并且把民众称为“畜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敬天保民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思想,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法律思想。
中国上古时期就出现了民本意识的萌芽,西周时期产生了保民思想,经商周两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继承发展,民本思想成为儒家君主治国哲学的核心理念。
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史记·殷本纪》记载:“(成)汤征诸侯…曰:'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意思就是人看水中倒影就可以看见事物的形状,看老百姓生活状态就知道xx治理得如何。
孔子讲:“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更是提出振聋发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意思是,百姓最重要,其次是社稷,君在三者中居末,所以得民心者可得天下称为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可以称为诸侯,得到诸侯赏识可以做大夫。
民本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人民是政权(社稷、君)的统治基础”。民本思想是把人民看成是社会的基础,就像一个建筑物的地基。
所谓爱民和提倡民本,无疑有其正面作用,可以缓和社会矛盾,可以促进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
关于哪个朝代保民思想和保民思想是什么朝代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