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药害的原因有哪些

未来可期2023-10-13 16:23:37我要评论

产生药害的原因有哪些,第1张

发生药害的原因有哪些?

根据各地发生药害的情况分析,主要有五方面的原因。

(1)农药的误用

这种情况在各地经常发生,表现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药剂种类的误用:把除草剂当做杀虫剂或杀菌剂误用的,已发生过多起较严重的事故。其中,大多是由于标签不清或误贴所致,近年来出现一种农药分装行业,如果不严加管理就很容易发生问题。此外,有时也由于使用者缺乏农药常识而误用。在实行包产到户的农业体制以后,由于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跟不上,也使不少农民遇到了困难。近年在各地已逐渐兴起多种形式的庄稼医院、植物医院、配药站、植保专业队等组织可以逐步填补这个缺口。

②不了解药剂的性质而误用:有些农药有特殊的药害表现,例如,敌百虫、敌敌畏,对于高粱、玉米特别容易引起药害;杀虫双对棉花特别容易发生药害等。在选用农药前必须查一下有关使用方法的注意事项。

③不了解各种作物的耐药力而误用:一个典型例子是常用的波尔多液。它是由石灰和硫酸铜的水溶液混配而成。石灰与硫酸铜的用量比例可以调节,根据多年的使用经验,有等量式、石灰半量式、石灰多量式等多种配方,以适应不同作物的要求。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碱性较弱,游离铜离子的含量较高,比较适用于耐铜的作物,如马铃薯、葡萄、番茄、多种瓜类等(但黄瓜较敏感)。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的药效也较高。许多作物对铜很敏感,易发生药害,则须选用石灰多量式以抑制铜离子的活性,或选用石灰等量式,如苹果、柿、梅等。另外,也有一些作物对铜十分敏感,因而不能使用波尔多液,如桃、李、鸭梨等。可见,虽然同是波尔多液,如用错了配方,也要发生药害。作物的耐药力也会因生长阶段不同而有差异。这些性质和特点是已经研究查明并且在农药说明书中都有规定,如果事先不详细了解并做好防范,都属于误用。

农药往往有不同规格和特定的用途。例如,可湿性粉剂和低浓度粉剂,后者可以喷粉而前者浓度高不可喷粉,否则易发生药害,也是误用。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如使用石硫合剂以后另需使用波尔多液,则必须间隔7天以上,否则也会引起药害。

上述情况说明,使用前应首先查明药剂的性质和注意事项。这些在农药品种介绍和使用手册中都有特别的说明。查阅一下可以避免误用。

(2)农药的用量和使用浓度

农药使用浓度太大或喷药量太大都容易引起药害,这一点农民比较清楚,一般容易避免发生。但有时会由于配制药液时计算差错,或由于取药时缺乏准确的量器而取错,致使实际用药量过高或使用浓度过高而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故。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农药商品包装破损、标签不清,使用者分辨不清而把药剂的含量判读错而造成药量取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应注意避免。

有一种情况常常容易被忽视。在喷雾过程中由于药剂发生沉淀,使得喷出来的药液一部分浓度高而一部分浓度低,浓度高的药液就有可能引起药害。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可湿性粉剂上,特别是悬浮率低的药剂,在喷撒过程中常会发生药剂沉积到喷雾器底部。而喷雾器内的药液排出管是直通到喷雾器底部的。所以,往往是先喷出的药液浓度较高而后喷出的药液浓度越来越稀。手动喷雾器一般都不装搅拌器,无法消除药剂的沉淀。农药的制剂质量好,在喷雾进行过程中就不致发生明显的沉淀。在喷雾时经常晃动药液箱也可以减缓沉淀的速度。

(3)农药的剂型选择

一种农药可以加工成多种剂型。不同的剂型是为了适应农药的性质和满足使用时的需要。不同的剂型对作物的安全程度也不一样,但也与农药有效成分的性质有关。

一般来说,粉剂、可湿性粉剂比较安全,因为这两种制剂都是用非水溶性的固态农药原药加工而成,特别是粉剂一般都是低浓度制剂,更为安全。但如果粉剂的有效成分有相当的水溶性,则比较不安全。可湿性粉剂喷雾,如果采取大容量粗雾喷撒法,由于叶面上药液量较大,常向叶片的边缘部分流动、集中,就使药剂的颗粒也向下倾边缘部分集中,致使这些部分所沉积的药量加大。因此,这类剂型往往从叶片的下垂边缘部开始产生药害。乳油制剂也有类似的情况。油剂是最容易发生药害的。所以,不能直接按常规喷雾,只能作为超低容量制剂使用,或用专门的机具喷洒成为气雾状态。即便如此,对于所用的油类必须经过仔细选择后才能采用。有些油类容易产生药害,如芳香烃类以及不饱和和脂肪烃类矿物油。

水溶性制剂也容易引起药害,但主要取决于农药种类。水溶性强的药剂喷雾后容易在叶片上形成药剂的浓缩斑块,遇露水就在局部形成高浓度溶液,发生药害的危险性就大。如果所用的农药有内吸或内渗作用,喷雾后吸收较快,则药害的危险性就不大。从药剂的种类来看,有机农药的药害风险较小,无机农药的危害性大,在有机农药中,有机酸的盐类危险性较大,如代森铵、杀虫双(对棉花特别危险)等。

制剂的质量不好也是引起药害的一种原因。例如,乳剂的乳化性能不佳,可湿性粉剂的悬浮率差,也会发生问题。此外,制剂中如含有易发生药害的杂质,也是一种不安全因素。所以,用户应对农药的质量提高警惕。

(4)环境条件的影响

药害的发生同当时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雨、露等有密切关系。温、湿度往往是最重要的因素。药剂的理化性质以及植物的生理生化活动,都受温度的直接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温度提高10℃,生物活性大约提高一倍。所以,温度提高以后植物就更容易受药剂的影响,不论是杀伤细胞还是抑制植物体内的生理生化活性。例如,硫黄制剂,当气温高于26℃以后,药害的危险性就明显增大。种子处理中的浸种法,更应严格掌握药液温度。因为,种子萌动时对药剂更敏感,温度的影响也更大。湿度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增加了药剂的溶解,特别是对于具有水溶性的药剂尤为明显;另一方面在温市的环境中叶片长得比较柔嫩,更容易受害。

雨露的影响一方面是水分的作用,会增加药剂的溶解量。但还有另外一种作用,雨水往往溶解了大气中的一些物质,特别是酸性物质,如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氧化氮、盐酸气等,使雨水带有一定的酸性。有时雷雨的雨水中也含有雷击中形成的氧化氮等酸性气体。这种带酸性的雨水会增加药剂的溶解能力,或使某些在酸性条件易产生药害物质的农药产生药害,例如,波尔多液。叶面的露水中常含有叶片的分泌物质。因此,也表现出不用的活性和酸碱性。例如,桃树叶片上的露水往往会表现酸性反应,使波尔多液中的铜游离出来而造成铜害。所以,桃树上不宜使用波尔多液。棉叶上的露水则表现出碱性反应。不过叶面露水酸碱性反应液会因品种、温度等因素而有变化。

邻近矿区的农田用药,应特别注意工矿废气的性质及其可能引起的药害问题。如磷肥厂、硫酸厂、电解厂、合成塑料厂等往往排出酸性废气,合成氨厂排出碱性废气等。

所以,农药使用不合理可能影响环境,而环境也可能影响农药的使用安全性。对这些问题须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根本原因,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5)作物的耐药力

农药是否会发生药害还同作物的耐药力有关。为什么对同一种药剂有些作物易发生药害而另外的作物却不易发生药害,就是因为各种作物对药剂的抵抗力不一样。这在除草剂中十分明显,如2,4-D及其类似化合物,对双子叶作物(包括阔叶草类)特别容易杀伤,而对其他单子叶作物则相当安全。敌百虫和敌敌畏对高粱、玉米特别敏感,而对其他单子叶植物则相当安全。这种差别,有些已查明原因,但还有许多原因还不清楚,还没有明确的规律可循。

在同一种作物上,不同的生育阶段往往对药剂表现不同的抵抗力。一般而言,种子萌芽阶段的耐药力较弱。出土后,幼苗期也比较容易受药害。对果树而言,芽梢部比较易受害。开花时期也是易受害时期。对于作物叶片,它是药剂的主要着药部位,但发生药害的难易程度却同叶片表面的蜡质覆盖状况有关。有些作物叶片很难被药液湿润,如甘蓝、水稻、柑橘、小麦等。

在除草剂中许多品种有严格的使用时期要求。例如,百草敌与二甲四氯的混合制剂防治麦田阔叶杂草,要在冬小麦4叶期以后、麦苗生理拔节期前(即小麦的5叶期前),或春小麦3~5叶期(分蘖盛期)施药,对小麦是安全的。当小麦拔节期后既不可再施用,否则即会造成药害。某地曾因误在小麦孕穗期使用,结果造成大面积药害。又如二甲四氯和2,4-D丁酯,需在小麦3叶期后、拔节前施药。如在3叶期施药则麦苗会形成筒状叶,并且抽不出心叶;拔节后施药则会造成小穗退化或穗畸形,导致减产。

杀菌剂中如稻脚青,在水稻孕穗期前使用是安全的(也要掌握好用药量),如在孕穗期施用就会造成不结实,严重影响产量。因为,稻脚青也是一种杀菌剂,许多杀菌剂在作物开花期施用易引起药害的原因,是杀伤了花粉或伤害了受精过程。

药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与气候的关系温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效果,而且常是导致作物受药害的重要因素。2,4-D、防落素、增产灵等苯氧乙酸类调节剂使用时对温度要求较为严格,温度过高、过低都将引起不良后果。如1988年浙江省不少柑橘产区为保花、保果在4月中下旬喷施了防落素,但在4月底5月初遇到了历史上少有的高温天气,日平均温度在30℃以上的天气持续时间长,从而导致了大量落花、落果;有的树体由于使用浓度过高,甚至不结果,引起严重减产。又如番茄在气温高于35℃以上时,用2,4-D点花保果很易产生药害。

(2)与药剂的关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一部分药剂既是调节剂,又是除草剂。如2,4-D、抑芽丹、调节膦、增甘膦等药剂在较低浓度时起到调节植物生长的功能,而在高浓度时则可起到除草的作用,也可引起作物药害。因此,如果使用浓度掌握不当,用药量过大,常是导致药害的重要因素。

(3)与作物的关系每一种生长调节剂对各种作物的应用浓度是有差异的,甚至同一种浓度对同种作物不同器官的致害浓度亦不一样。如乙烯利在水稻秧苗上使用1000mg/kg的浓度不会产生药害,而在山楂上喷施,则可引起山楂落叶。

又如2,4-D是番茄的一种点花保果剂,常用浓度为10mg/kg,它对花瓣无药害,但对叶片却有药害。所以,各种作物对不同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敏感性是不同的。

(4)与栽培管理的关系有些生长调节剂的药害,是由于栽培管理不当而引起的。如多效唑用于连作晚稻秧苗,若秧田作拔秧留苗处理,可引起晚稻抽穗障碍,而作翻耕移栽处理,药害就可避免。引起生长调节剂药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所致,如错用药剂、喷施浓度过高、施药方法不合理等均可导致作物药害。

药害的外界原因主要有哪些?

除草剂药害的外界原因主要包括:

1)产品低劣主要是除草剂中含有对作物有毒的杂质或含量不符合标准,含量过低或过高都会产生误用。如丁草胺中含有甲草胺时,对水稻的抑制率将大大增加;当杀草丹中混有邻位杀草丹,水稻种芽的药害要比对位杀草丹大17倍。2)施药间隔期太短所引起的药害如在使用敌稗的同时或使用敌稗不久即施用有机磷或硫代氨基甲酸酯类的化学制剂,将会由于水稻中的酰胺分解酶的活性被抑制,而使水稻丧失对敌稗的解毒能力,从而使水稻发生药害。3)蒸发引起的药害如使用草达灭加2甲4氯、西草净的稻田,由于蒸发作用使毗邻的黄瓜不断枯萎。4)降解物所引起的药害如在大剂量或连续使用杀草丹时,又由于在灌深水的条件下土壤微生物进行厌气呼吸,使杀草丹在水稻体内的降解减慢,或者由于稻田中施用大量新鲜绿肥或渗入大量新鲜的稻草,使土壤消耗大量氧气,pH下降,稻田处于还原状态,杀草丹降解形成脱氯杀草丹,脱氯杀草丹对稗草活性与杀草丹相同,但抑制水稻生长的活性较杀草丹明显增强,如抑制种子发芽的活性比杀草丹强16倍,抑制稻苗生长的活性比杀草丹强28倍,使水稻发生矮化。5)外界条件中的交互作用有些药害是由于外界条件的交互作用所造成的,最明显的是低温或高温的药害效应。如扑草净在高温下由于触杀和吸收作用的加快,使扑草净在水稻体内未能及时降解而造成水稻药害;又如麦田在寒流前后使用绿麦隆将会导致冻害加剧药害或药害加剧冻害。此外,如水层控制不当使作物组织长时间接触除草剂也会产生药害,如水稻芽期淹水时使用丁草胺、禾大壮、杀草丹会产生严重药害。6)管理上的不善在农药的试验、示范、推广过程中,以及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除草剂供应组织中,如果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系统不健全,也可能引发造成上述药害的条件而导致作物产生药害。

造成药害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造成作物药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以除草剂为例,大体上引起药害的原因有以下一些:作物种植方式、作物品种、除草剂应用时间、用错农药、用错剂量、喷雾器械受污染、在土无壤中的持效性、喷雾飘移、环境条件、综合因素的影响。药害的八种表现:

1、斑点:这种药害主要表现在叶上,有黄斑、褐斑、枯斑等。如丁草胺在水稻本田初期施用造成褐斑,代森锰锌浓度高会引起稻叶边缘枯斑。波尔多液易引起苹果果锈。

2、黄化:黄化的原因是农药阻碍了叶绿素的合成,或阻断叶绿素的光合作用,或破坏叶绿素。如速灭杀丁在西瓜上施用引起新梢发黄;适用于麦田的苯磺隆飘移到其他作物上出现黄化等,后茬种植花生,已引起苗期叶片黄化。

3、畸形:植物的各个器官都可能发生这种药害。常见的畸形有卷叶、丛生、根肿、畸形穗、畸形果等。如番茄喷洒高浓度的萘乙酸会出现卷叶;2,4-D施用不当出现空心果、畸形果;纯度不高的三十烷醇易使番茄嫩叶卷曲等。

4、枯萎:这种药害一般全株表现,主要是除草剂药害。如西瓜苗受绿麦隆药害出现嫩叶黄化、叶缘枯焦、植株萎缩;豆类喷洒高浓度的杀虫剂出现枯焦、萎蔫、死苗等药害。

5、生长停滞:生长抑制剂、除草剂施用不当出现药害。如矮壮素用量过大引起作物生长停滞。

6、不孕:引起这类药害的原因是花期用药不当。如在水稻抽穗时施用稻脚清会造成空秕粒。

7、脱落:在果树和其他双子叶植物上常发生,有落花、落叶、落果等。如桃树施用水胺硫磷和花期施用氧化乐果造成落叶;山楂施用乙烯利不当引起落果、落叶。波尔多液可引起苹果落花落果;石硫合剂对苹果也可引起落果。

8、劣果:果实出现药害有时表现为果面异常、品质变劣。如西瓜受乙烯利药害,瓜瓤暗红色、有异味。番茄受铜制剂药害,灼伤果面,易形成褐果;葡萄受增产灵(4碘苯氧乙酸)药害,果穗松散,果粒缩小。

关于产生药害的原因有哪些和产生药害怎么解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