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博士因“社恐”一个月叫了2次救护车,大夫说……

半朵云2023-09-06 10:23:17我要评论

29岁博士因“社恐”一个月叫了2次救护车,大夫说……,第1张

近日,深圳大学总医院发布的一起病例,一度冲上热搜第一。

很多网友看到标题,留言说:这是不是太矫情了?社会恐惧也应该叫救护车?到底是什么?

需要急救吗?

据钟介绍,他叫了两辆救护车,一辆在上班途中,一辆在家,两种症状都是突然头晕、心悸、心悸、极度恐惧,不敢动。

小钟先后去了神经科、中医科、皮肤科、骨科、消化科,做了很多检查,结果逐一消除了相关的身体和大脑器质性问题。小钟最终被诊断为惊恐障碍(精神科诊断系统)(DSM-V)),常见的躯体疾病高血压。内部压力爆发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惊恐发作实际上是长期慢性应激的结果。目前,小钟已接受相关治疗6个月,惊恐症再也没有发作,状态越来越好。

并不是所有的恐惧都叫社会恐惧

如今,许多年轻人给自己贴上了社会恐惧的标签。根据一项问卷调查,超过8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他们有点社会恐惧,只有大约12%的人认为他们根本不社会恐惧。那么,大多数人眼中的社会恐惧是什么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xx朱毅介绍,焦虑障碍包括强迫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五种社会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

由于发病症状和发病原因的特殊性,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不易混淆。社会焦虑障碍(社会恐惧)、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很容易被误解。

社会焦虑障碍

社会焦虑障碍也叫社交恐惧症,是指患者在社交场合与社交操作中出现过分的焦虑、害怕,有一种不能胜任、困惑、尴尬和羞辱的感觉,甚至出现回避行为。其核心症状是害怕被审视,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紧张和不自然;害怕在公共场所操作或表演。焦虑通常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或设置。

惊恐障碍

小钟的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是一种急性严重焦虑发作,突然发作,患者有一种说不出的内心紧张和恐惧。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气急等明显的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验,担心失控、发疯或死亡。这些生理异常是由于情绪紧张,使大脑过于敏感,以及植物神经系统感觉的增加。

由于它是一种易复发的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心理和生理健康。因此,对于惊恐障碍患者,强调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减少或消除惊恐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典型表现是经常担心与亲属的疾病或事故、经济状况、工作或社会能力。心悸、疲劳、神经质、气急、胸痛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此外,还有紧张、冷汗、晕厥、打嗝、恶心、腹胀、便秘、尿频、尿急等,有时很难区分其他专业疾病,医生需要对疾病有全面、详细的了解,以避免误诊。

由此可见,小钟并非普通的社恐发作,而是引发了身体疾病的惊恐障碍。由于惊恐障碍在发作期间几乎完全正常,因此该病很容易被忽视。

惊恐障碍患者经常采取一系列自救措施,以避免再次惊恐,比如害怕去人少的地方,甚至不敢出门,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可能患有心脏病或哮喘,并携带速效救心丸或哮喘药物;严格限制进食或避免食用特定食物,担心胃肠道症状。这些患者会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反复就医,做各种检查,即使检查结果没有问题,也无法消除患者的疑虑。当常见病被怀疑时,他们可能会想,我有什么罕见的疾病吗?因此,惊恐障碍患者的平均治疗频率和费用远远超过普通人。

No.3

缓解和治疗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可以治愈,但容易复发,治疗期一般不应少于半年;有些病例需要3-5年才能完全缓解。

天津安定医院精神心理科主治xx庞继松指出,用药物控制惊恐发作后,往往需要配合心理治疗,消除预期的焦虑和恐怖回避。

1

支持心理治疗

向患者解释疾病的性质,减轻精神负担,鼓励患者坚持治疗计划,组织类似患者参与小组治疗,互相帮助,可以发挥更好的效果。

2

治疗认知行为

认知治疗是由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进行的专业治疗。认知治疗的短期效果相当于药物治疗,复发率较低。然而,这种治疗需要专家进行,而且需要很长时间。一般来说,药物治疗应在认知治疗前进行。

如何缓解焦虑?

每个人都有焦虑,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焦虑障碍。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焦虑,下面的小测试可能会帮助你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帮助你及时调整心态。

在焦虑症的临床诊断中,除了临床症状外,最重要的是相关量表的检查,焦虑量表有很多种,可以简单地分为自测量表和他测量表。以下是临床检测的自测量表。共有20个问题。仔细阅读每篇文章后,可以根据最近两周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最后将20个数字加起来,得到总分乘以1.25,取整数。

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若您感到焦虑较重,建议及时到相关心理门诊就诊。

我们应该对社会恐惧或焦虑性心理疾病持严肃态度。毕竟,这是当今年轻人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无论是及时调整生活目标,建立良好的情绪解决渠道,还是彻底改变生活方式,都是人们认真思考和行动的关键。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本站将立刻删除。
看过该文章的人还看了
返回顶部小火箭